汲古润今三苏祠(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②)

发布时间:2024-09-17 09:12:19 来源: sp20240917

  图①:三苏祠俯瞰。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图②:三苏祠内,“苏娃”讲解员向游客介绍三苏故事。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图③:三苏祠博物馆书画修复师刘良勇在修复古画。   本报记者 游 仪摄   图④: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剧照。   新华社记者 刘 杰摄

  引子

  青砖黛瓦,红墙围绕,绿树荫翳。在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

  走进占地106亩的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等一座座古建筑下,古井、老树、匾联等一处处古遗存前,来往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聆听讲解,不时颔首;有的凝视文物,若有所思。

  “‘一门父子三词客’,这是三苏父子书写的文化传奇。”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物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徐丽说,自1959年建馆以来,博物馆(最初名为“三苏纪念馆”)持续保护、修缮古建筑,征集、修复、展陈上万件文物和文献资料,“这几年,得益于三苏文化的传承弘扬,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与日俱增,2023年超过158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以三苏祠为依托,眉山市着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  护

  精细修复、智慧管理文物古籍,以原材料、工艺、结构、形制开展古建修缮

  微风拂过,轻轻掀起桌上一页页纸。

  俯身,伏案,刘良勇拿起毛笔蘸取浆糊,一点点将宣纸润湿。“这是古籍、字画修复的关键一步。纸张要选用贴合古籍材质的老纸,便于保存。”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55岁的书画修复师刘良勇打开了话匣子。

  平整、喷水、刷浆、补纸……这样的步骤,日复一日。

  “每年春天,我们都会翻检馆藏书画,有受潮发霉、出现破损的,就得及时修复。你看,这幅画就曾修过。”刘良勇带着记者走到馆中陈列的《东坡先生笠屐图》前。画作中,披斗笠、着木屐的东坡居士形象栩栩如生;画作前,不少游客目不转睛,驻足欣赏。

  “这幅画绘制于清代,是国家三级文物。过去,馆内湿度较大、潮气较重,翻检中我们发现画作有多处霉点,画纸中间还有裂开的缝隙。”刘良勇说起修复过程:先用排刷蘸上热水清洗霉点,再用毛巾吸干,反复几次,霉点几近消除。之后再揭裱、覆背……一点点修复。

  “字画修复是个细致活,要耐住性子,下绣花功夫。”刘良勇说,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像他这样的书画修复师有8人,“有时,我们为修复一幅画,要花好几个月时间。”

  让刘良勇颇感欣慰的是,近些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里需要修复的字画、古籍越来越少。这是为何?

  “保护书画类文物,温度一般要求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45%以下。为控制温湿度,以前是在库房内安装空调、抽湿机,2019年博物馆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保护更加得力,也省去了每年晾晒字画古籍的环节。”徐丽告诉记者。

  过去,每到小暑节气前后,阳光普照的日子里,三苏祠的空地上总能看到一幅幅铺开的字画、一卷卷摊开的古籍。光线晒透纸张,可防霉变或虫蛀。“三苏祠上万件藏品中,字画古籍类文物占到约八成,每次晾晒都得花好几天工夫。”徐丽介绍,“这些年,我们增添了文保监测设备,加强对藏品的相关数据采集,推动古籍字画等文物保护更精细、更智慧。”

  走出修复中心,绕过池塘,穿过长廊,来到东坡盘陀坐像前的披风榭。眼前这座两层古建,临水而设,筒瓦屋面,灰塑屋脊,古意盎然。“披风榭始建于南宋,清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园林管理部部长林小平说,“三苏祠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修缮达30多次,最近一次大修发生在2013年4月芦山强烈地震后。当时,包括披风榭在内的16处古建遭到结构性破坏,存在倒塌风险。”

  彼时,国家文物部门很快派专家到现场检查各类受损情况。此后两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闭馆,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的“四原”原则,组织施工团队对古建开展修缮。

  做到“四原”不容易。为寻找跟古建原木料相似的两根原木,林小平跑遍眉山、乐山等地,终于在一家旧料市场找到。修复工艺复杂,工人将石灰发酵、过筛,再加入糯米、豆浆等,反复敲打几个小时后成浆,只为还原古建的灰塑屋脊。

  如今,16处古建修复如初,跟进修缮持续开展。林小平介绍,2020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文物保护资金86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三苏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0余个,“这些年,我们还编制了7个有关三苏祠古建修复维护的方案,日常开展例行检查,推动古建动态监管、精细管护。”

  研  究

  利用馆藏文物文献,与专家学者深度合作,深入挖掘三苏文化资源

  “这幅画描绘了东坡先生谪居海南儋州期间,外出访友途中遇到大雨,便借农家斗笠、木屐穿戴,引得妇女孩童大笑而他自己却泰然处之的故事。寥寥几笔,一个身处逆境仍自得其乐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东坡笠屐’形象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乐观豁达、与民同乐精神的推崇。”《东坡先生笠屐图》前,一名讲解员面对观众娓娓道来。

  解说词出自徐丽之手。“不仅要介绍文物本身,更要向观众传递三苏文化的内涵。”徐丽说。为撰写《苏祠漫步——三苏祠导览解说词》,她一头扎进馆藏文物文献中,查史料、读传记、钻研三苏著作,向专家请教,并在解说过程中根据游客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反复打磨,不断完善,历经多年终于成稿。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他苦中作乐,还心系百姓,在偏远的贬谪之地凿井引泉、劝人农耕、开堂讲学。”眉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小川说。

  家住下西街,紧邻三苏祠,刘小川童年时常来古祠。“小时候,一放学我就跑到碑廊,把苏东坡的字一点点拓印下来,回家仔细临摹。”刘小川回忆道。

  儿时只觉有趣,长大后勤读书,刘小川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越了解,研究的兴趣越浓厚。为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他从浙江杭州到湖北黄冈,从广东惠州到海南儋州,一路寻访苏轼旧迹,体味其诗文背后的心境。“当了解到他在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困顿境况后,再看《东坡先生笠屐图》,更觉其乐观心态难能可贵。”刘小川感慨。

  如今,63岁的刘小川已创作出版《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等多部作品,“最近我与一位翻译专家合作,正在创作打磨《苏东坡诗词一百首赏析》英文版,希望推动三苏文化走出国门,让更多国外读者了解三苏。”

  相比刘小川,他的哥哥刘川眉则对苏洵及其作品探究兴趣更大,相继出版了《眉山苏洵》《苏洵新传》等书籍。“作为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丰富对他的认识,能够加深读者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理解。”刘川眉说。

  成如容易却艰辛。“史书上关于苏洵的记载不多。”刘川眉说,三苏祠内收藏的文物文献发挥了大作用,“记不清跑来多少回,通过他留下的几十首诗和大量书信、文稿、古籍等,细细研读揣摩,进而走入他的精神世界。”

  这天一早,刘川眉再次来到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内一间图书室里摆满文献,他要找的《三苏评传》等书籍就在其中,“这个图书室收藏了不少与三苏有关的书籍,对从事三苏文化研究的人员免费开放。”

  三苏文化的挖掘整理,离不开专家学者参与。近年来,眉山市整合优质资源,将原来的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合并,共同挂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合力推进三苏文化研究,整理历代名家研究三苏的文献资料1000余册,参与编纂出版《三苏文化资料索引》《三苏文化大辞典》等书籍,参与创作文学作品40余部。

  “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三苏祠的馆藏资源,与专家学者深度合作,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三苏文化走向读者、深入人心。”徐丽说。

  传  承

  成立“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打造志愿讲解品牌项目,传播三苏文化

  台上,作为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刘川眉对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的创作背景、书法成就如数家珍;台下,数十名“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成员聚精会神,记录要点。

  这是一次苏东坡书法艺术知识讲座,也是一堂骨干讲师团成员培训课。

  “2017年,眉山东坡区教育体育局与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合作,从全区教师中招募三苏文化爱好者,组建了这支骨干讲师团,向学生、市民传播三苏文化。”兼任骨干讲师团专家顾问的刘川眉说。

  骨干讲师团成立后,成员分成东坡诗词文赋、家训家风、为官为人、书画艺术、饮食文化5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三苏文化研究专家担任导师,通过办讲座、诵名篇、实地探访等形式开展培训。

  培训时,少不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专家助力。首任馆长周华君擅长丹青,来讲解东坡书画作品;老馆长杨常沙研究三苏家训家风颇有心得,来讲述三苏读书正业、孝慈仁爱等家风故事……

  前往三苏祠追根溯源,是骨干讲师团成员的必修课。“每次培训,导师都会带着我们走进三苏祠,与文物古迹面对面,实地感受三苏文化。”骨干讲师团成员苏文军说。

  三苏祠内的东园碑廊,存碑140通,其中苏轼书法手迹刻石近百通。记载苏轼与弟子李方叔师生情谊故事的马券碑,苏文军多次在讲解中提起。“跟看书不同,古碑承载着历史沧桑,斑驳的字迹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更好地感悟二人间的深厚情谊。”苏文军说。

  通过设在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定点课堂和送教上门的流动课堂,骨干讲师团50多名成员迄今开展讲座400余场,吸引听众12万余人次。

  上午10点,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悦读坊内,“东坡小剧场”正式开讲。“今天我要讲的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苏轼幼时随母读书,母亲勉励他学习范滂,刚正不阿……”台上,骨干讲师团成员讲得有声有色;台下,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有时扮成苏东坡的样子吟诵,有时将三苏诗词改编成曲演绎,有时融入舞蹈快板形式开展讲座……“骨干讲师团成员寓教于乐传播三苏文化,受到听众欢迎。”悦读坊负责人王国平说。

  骨干讲师团走出去,“苏娃”讲解员请进来。在三苏祠中,还有一群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

  “我们来看这副对联,出自东坡先生的诗句‘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东坡喜竹,屋前多竹,屋内多书,这是他对自己家的描绘。”来凤轩前,11岁的邹欣宇挺直身板,对着扩音器给游客讲解。就读于眉山市东坡区苏辙小学的邹欣宇,利用课余时间已在三苏祠做了一年的志愿讲解员,为游客解说40多场。

  2021年6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与共青团眉山市委、共青团东坡区委联合打造“苏娃讲苏府”志愿讲解品牌项目,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招募志愿者,目前志愿者团队共有35人。

  “从支持骨干讲师团专业知识建设,到打造‘苏娃讲苏府’志愿者队伍,我们要将三苏文化记下来、写出来、讲出去,让三苏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生生不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

  弘  扬

  创作线下节目,增强线上体验,持续推动三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群众生活

  舞台左右,光影形成两幅圆形扇面,展示着苏东坡的诗句书法;扇间,舞者身姿灵动,舞姿舒展,展现着苏东坡的风骨意趣。在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表演现场,音与舞结合,诗与画相融,尽显传统之美。

  2023年7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眉山市推出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将现代舞蹈与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引导观众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创作过程中,三苏祠是绕不开的点位。“2022年,我们多次到访三苏祠,从文物和遗迹中汲取灵感,并在剧作中充分表达。比如,《东坡先生笠屐图》中的东坡形象及其传递出的旷达精神。”眉山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潇说,今年3月,《诗忆东坡》走出国门,开展了为期两周共计8场的海外首演,吸引观众约1.5万人。

  不只是《诗忆东坡》。2022年5月,带有大量三苏祠文化元素的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一经推出,便受到许多青少年欢迎;2023年6月,“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在三苏祠开展,通过室内文物展陈与室外古建园林联动,以多媒体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2023年12月,在三苏祠取景的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三苏篇”开播,节目热度颇高……“当传统文化结合当代表达,三苏文化活力焕发。”徐丽感慨。

  成都文殊坊·妙剧场外,一辆大巴静静等候。剧场内,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和眉山市共同出品的原创话剧《苏东坡》正在演出。“在这里驻场演出的是话剧《苏东坡》的文旅版,主要针对游客群体,表演更加生活化、接地气。”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鸿亮介绍,观众看完演出后,可自愿选择从剧场上车,直达三苏祠游览。

  从2022年11月开演至今,话剧《苏东坡》文旅版共演出约200场,3.7万余人次观看,其中超过4000名观众乘坐景区直通车前往三苏祠参观。“文旅融合带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枫说。

  线下节目受欢迎,线上体验有特色。周末,在距三苏祠5公里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修身堂里,游客接踵而至。300平方米的展厅内,苏东坡一生行程轨迹路线电子图十分显眼。游客伸手轻触“儋州”字样,苏东坡在当地的经历故事随即在图上显现;站在投影幕布前,讲解员点击播放按钮,一段“梦回苏宅”的动画演绎跃然眼前;从滑轨屏前缓步走过,“以身许国”“为政初心”等展现三苏家风故事的绘画图片依次呈现……

  修身堂中,一幅《东坡笠屐图》吸引了记者注意,仔细看,与三苏祠中的一般无二。原来,以展示三苏家风家教为主要内容的修身堂布展期间,三苏祠的专家就已加入进来——座谈会上提建议,推荐馆中展品作参考,与布展方多次商讨改进,一个主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的展馆得以成型。“与三苏祠等功能互补,共同将三苏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修身堂建设项目负责人王双珏说。

  “这些年我们打造了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等6个三苏主题文化公园,还把三苏文化元素植入微景观、文化墙、民俗街。”眉山市副市长李建兴说,“眉山将不断挖掘三苏文化资源,持续推动三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群众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4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