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拓宽就业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09-08 09:43:10 来源: sp20240908

  数字经济,拓宽就业新空间(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核心阅读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催生了一些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大批数字类职业。近年来,江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同时开展数字职业技能培训、搭建竞技舞台、加大补贴力度,让数字职业提供更多就业新空间。

  今年26岁的朱婷是一名网络带货主播。她的粉丝们每天都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她忙碌的身影:下午还是一名旅游达人,分享着网红打卡地的探秘见闻;晚上又成为美食博主,“种草”各种美食……拍摄和剪辑视频需要时间,朱婷怎么忙得过来?原来,这些都是她的“数字分身”。

  朱婷和数字人主播的“上岗”,离不开人工智能编导工程师。而人工智能编导工程师就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职业。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面渗透和深刻影响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孕育催生了一批新兴数字职业。

  在江苏,数字职业有哪些?它们的发展得到了哪些政策支持?近日,记者走近数字职业群体进行采访。

  孕育——

  数字经济发展催生数字职业兴起

  上午10点,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编导工程师杨艾伦来到工位,打开桌面上的算力服务器,点进“数字人短视频平台”,从云端调集数据,进行训练和渲染处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个品牌商家传来一段录制好的视频,要求生成不同人设的“数字分身”。杨艾伦首先检查这段视频是否合格。“首先视频中的人要说话,其次是背景不要有大幅度位移的元素,此外要求人脸没有被遮挡。”杨艾伦介绍,检查合格后,第一步是将音视频导入电脑软件中预处理,由系统自动对面部及声音特征进行识别分析,将每一帧说话时的唇形幅度和声线变化抓取出来,组成“大数据集合”进行深度学习推理。

  杨艾伦介绍,由此建立的“数字人”大模型经过预训练处理,就可以将客户发来的文本信息高度还原为本人说话状态的音视频。

  “前期,人工智能编导工程师的工作是开发出大模型。该产品在2020年上线,每年有数十万用户在线生成千万条‘数字人’短视频。”杨艾伦介绍,眼下自己的工作重心是输入更多图像、视频给大模型,训练它理解多场景多行业内容的能力,从而开发出更多数字人角色和新职业。去年,他们团队新推出“交互式数字人”平台,延伸了律师、教师、医生等职业的“数字分身”,用于公益场合惠民服务。

  对杨艾伦来说,最具职业获得感的事,就是所从事的工作又助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数字人”不仅可以应用于前端客服、后端维保,还可作为机械设备实时响应的操作指导。从2023年开始,“数字人”形象在南京“小店计划”中帮助了万千小店开设网上直播间,支持了消费行业的复苏发展。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薛勇介绍,2021年,江苏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强省建设。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在深度赋能各行各业的同时,催生了一些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大批数字职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22年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标注了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在内的97个数字职业。江苏制造业发达、转型升级快,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服务领域,孕育出一大批数字职业。

  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带动数字岗位发展

  “嘀嘀嘀……”早上8点,永卓控股钢铁板块特钢事业部设备数据诊断师顾建伟,在手机上收到一条预警推送。他点开电脑端的设备管理系统,开坯机、连轧机、热锯……特钢产线229台生产设备通过数字孪生方式在屏幕上一字排开,点击每个设备,还能看到温度、振动、电流等实时数据。此刻,3号水泵的温度偏高正在发出报警,初步分析数据,可能是电机冷却风扇坏了,顾建伟立即通知现场工程师赶去处理,避免了一次因电机烧坏而造成的大面积停机损失。

  2019年以前,顾建伟在企业担任设备管理员,除了每天早上对229台设备进行点检之外,还要严格按照使用年限对设备进行拆除和以旧换新。“每次设备维保都要查阅大量点检记录和履历信息,不仅存在检查盲区,还难以准确推测未来生产趋势。”顾建伟告诉记者,2019年,企业推进数字化发展,他原先的岗位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进行设备大数据分类和管理的全新岗位。

  “通过数字诊断,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还可根据实时‘体检’确定每台设备的使用寿命,既不带病上岗又挖掘潜力,实现全周期管理。”顾建伟介绍,自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来,“升级”了设备数据诊断师、设备数据分析师等数字岗位超100个、共500多人。

  除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数字升级”,在江苏,数字岗位还来自未来产业中的“无中生有”。

  焊接、抛光、搬运……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长广溪智能制造(无锡)有限公司焊花飞溅的生产车间内,传送带跑得飞快。环环相扣的装配岗位上,机器人配合紧密,挥舞着长胳膊将一个个零部件组装成汽车。

  这些机器人的设计者之一,是软件算法工程师林建雄。他的工位上,两台电脑正在“跑数据”,一排排矩阵、代码、公式布满屏幕。林建雄介绍,他需要掌握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基础、底层代码、工艺工程等。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他和团队不断提升产品感知力,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自主化。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机器人备受关注。“滨湖区积极布局培育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将我们作为重点企业招引落地。”企业渠道总监唐泽鹏告诉记者,随着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机遇期,企业设置了软件算法工程师、机器人技术支持工程师等新岗位,以便做好技术积累,响应市场和社会需求。

  支持——

  开展技能培训、搭建竞技舞台

  日前,第七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落下帷幕,来自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员工蔡梦琦获得“工业视觉系统运维”项目职工组二等奖的好成绩。“这是对我从事职业的最好肯定。”这名21岁的小伙一边说,一边忙着手中的工作。

  近年来,蔡梦琦所在企业处在“智转数改网联”的变革期,一批数字化领航工厂正在打造中,员工能力结构亟待转型,面临着新岗位的调整过渡。今年初,在一线从事装配工作的蔡梦琦和另一名调试工被公司选中,参加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统一组织的工业视觉系统运维技能培训。两个多月中,他系统学习了工业相机配置及外部设备通信等课程,了解工业视觉新岗位对智能化发展的作用。今年3月,他又参加了省人社厅组织的项目培训,在工业相机实操上进一步提升,并在4月参加了职业技能大赛“省赛”,站上了发光发热的舞台。

  “新职业的产生及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也离不开政策引导支持。”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海告诉记者,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展示了新职业的风采,以赛代训有助于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大赛获奖者还有机会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企业也会在技能等级鉴定、职称评定上组织优先申报——这些都将帮助新职业健康茁壮成长。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介绍,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政府补贴性培训力度,多形式建设数字技能培训基地,累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28.3万人次;为数字职业人才发展竞技搭建“舞台”,将工业视觉系统运维、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数字技能列入省政府主办的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项目。同时,面向企业职工、职校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3年,全省数字职业从业者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24.01万人次。(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姚雪青)

【编辑:苏亦瑜】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