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 我国氢能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发布时间:2025-01-02 21:12:04 来源: sp20250102

内蒙古着手开建氢能产业园,将“北疆氢都”提上日程;新疆将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成都将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绿氢之都”……近期,我国多个地区纷纷启动氢能产业发展计划,预示着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正在迎来快速发展期。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专家表示,应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因地制宜、稳慎拓展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应用场景。

记者注意到,近期,山东印发了《关于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率先开启了对新能源汽车中氢能车辆免收高速费的试点。山东一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一政策每年可为每辆氢能车节省38万元的高速费用,显著降低了氢能车的使用成本,激发了更多企业租用或购买氢能车的兴趣。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绿色制造研究室副主任李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碳中和目标愿景下,产业降碳要求逐步压实,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逐步显现,氢能深度脱碳、长时储能的作用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氢能产业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能够全面引领带动相关新材料、新能源装备、新业态模式发展。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30年,中国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氢能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此同时,李欢表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彭天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在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仍需致力于突破若干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包括关键设备的优化、储罐材料的创新以及催化剂材料的研发等。若能够解决这些氢能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将进一步推动国内氢能市场的规模扩张,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氢能产业的不断前进和探索,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专家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李欢认为,要牢牢把握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重点从氢能产业创新、氢能产业强链补链、清洁低碳氢供应、氢能规模化应用、氢能国际合作五方面发力,推动氢能产业从有到优、氢能产业链从弱到强。

彭天铎则重点关注绿氢衍生品的发展,建议可以将绿氨和绿色甲醇等绿氢衍生品作为绿氢早期规模化生产与消纳相匹配的突破口,积极推动绿氢衍生品规模化发展,带动氢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多场景的应用。他还表示,各地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因地制宜支持绿氢衍生品发展,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道石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洪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氢能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理分布上可能存在不均衡性,因此,构建大规模、远距离且低成本的氢能输送管道网络对于未来氢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够确保氢气从生产地有效传输到消费市场,促进氢能资源的优化分配和利用,为氢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的支撑。(实习生张艺弛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

“氢”装上阵、未来可期 我国氢能产业应用加速落地

(责编:郝帅、吕骞)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