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这里的泥土会“说话”

发布时间:2024-12-15 02:39:19 来源: sp20241215

  人民网三门峡8月18日电(记者尚明桢、王佩)身披丝绸、手戴玉环、脚踩“混凝土”地坪、再喝上一杯粮食酿造的美酒……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事农桑、养家禽、狩渔猎、抟土制陶、磨石做工……随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5000多年前仰韶村先民的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被不断还原。

  仰韶村坐落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一块黄土台地上,在百年间已经完成了四次发掘。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也证实了中国史前时期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重要发现被命名为“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是中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步入仰韶文化博物馆,徜徉在“冥想空间”,仿佛瞬间穿越古今时空之门,进入仰韶先民的世界。

  “这件就是仰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也是仰韶村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讲解员向游客介绍。馆内展出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花纹和造型,花瓣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彩陶盆、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盆……

  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饱经沧桑的仰韶村遗址逐渐“醒来”,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发现,让它们在特定的时空碰撞出新的火花,诉说着属于远古的声音。

  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结合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和多技术,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老祖宗的智慧认知。

  “第四次发掘出土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有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仰韶时期玉钺残片及陶塑。”在考古发掘留下的探方旁,仰韶村遗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着第四次发掘的重要成果。

  仰韶村遗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遗址最新考古发掘中,他们首次发现了草拌泥红烧土墙壁、疑似水泥混凝土的房屋建筑材料。这种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期常见的红烧土草拌泥,红烧土是红色的,而它是灰黑色的,质地非常坚硬,刷新了对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认识,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技术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目前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研究、监测正在进行中,‘水泥’的具体材质、成分及强度等也在检测中。”但仰韶村遗址相关负责人透露,经初步检测,疑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其强度相当于现在的90号水泥。

  据介绍,在仰韶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中,还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草拌泥红烧土和“涂朱”房屋建筑材料。“‘涂朱’墙壁地面等房屋建筑材料的发现,说明仰韶村遗址极有可能存在高等级高规格的大型房屋建筑。”仰韶村遗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在遗址中期、晚期的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的残留。

  对中国考古而言,仰韶是一个重要的坐标。考古学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有强大生命力的远古文化,上下数千年,绵延数千里,对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究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张燕玲】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