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百物”出海 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13 02:46:20 来源: sp20241113

新华社上海9月9日电 题:“百物”出海 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丁汀

汉代“彩绘陶女俑”、东汉时期随身佩戴的“司南玉佩”、精美绝伦的金缕玉衣……

作为“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111件/组汉代精品文物构成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近日在匈牙利两座城市结束为期约一年的巡展,吸引近6万名观众。

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为中国文物举办“博物馆之夜”。(上海博物馆供图)

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为中国文物举办“博物馆之夜”。(上海博物馆供图)

“第一次在匈牙利看到金缕玉衣”“我爱中国!”“女儿带我来还为我导赏,展览真的非常有趣”……“不朽的玉甲”展出期间,脸书(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留下了海外网友热情洋溢的好评。

“首展告捷。”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2100多年前,汉代的张骞率领使团穿过茫茫戈壁,开拓了古丝绸之路;如今,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呈现大汉王朝万千气象,续写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新篇章。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实施“大博物馆计划”,以打造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和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为使命,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三大系列展览品牌。其中“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系列大展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图为身穿深衣的西汉“彩绘陶女俑”。(上海博物馆供图)

图为身穿深衣的西汉“彩绘陶女俑”。(上海博物馆供图)

图为展览现场。(上海博物馆供图)

图为展览现场。(上海博物馆供图)

国宝出海并非少见,为何“不朽的玉甲”在匈牙利收获如此高人气?

“以前在海外办文物展,更多的是把文物送出去,‘见物不见人’,很少给海外观众讲述中华文化故事。”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此次展览是上博首次在海外举办汉代主题展,体现了海外办展的新思路。

展览以“生活的艺术”“敦睦的智慧”“信仰的光芒”和“丝路的繁盛”四个篇章,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汉代故事向海外观众娓娓道来。展品的选择和策展的理念都“大有乾坤”。

为何首选汉代文物?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并创造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之一。“汉语”“汉字”“汉族”“汉文化”等词沿用至今,皆是汉朝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大IP。”汤世芬说,“围绕这个IP,我们展出铜镜、玉器、服饰等反映当时历史文化生活的各种文物,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强烈兴趣,展览开幕后博物馆几乎每天都大排长龙。”

汉代文物浩瀚,如何让海外观众既能感受中华文明,又能体验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生活方式?中国和匈牙利联合策展,集合以汉代玉文物著称的徐州博物馆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之力,用贴近普通人的视角打开中国汉代趣味满满的“社会生活图卷”。

展品中,“青铜钱树”展现了汉代人们对财富的观念和祈求,颇为罕见的“彩绘云兽纹六子漆奁”设计巧妙,奢侈华贵的“金缕玉衣”展现了贵族威仪……

“百物看中国”展厅里还设有汉字互动式科普长廊,安排了写汉字、穿汉服等活动……吸引当地年轻人和展览互动。汤世芬认为,中外观众都是相似的,越来越喜欢看到和当下生活、审美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文物大展。

“百物看中国”首展告捷,为中国文博界向世界讲述精彩有趣的中国故事打开新思路。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百物看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汤世芬认为,以文物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很多中华文化的大IP可以好好开发,如宋代美学、中国图案纹样设计等。“‘走出去’的思路逐步打开,我们策展意识更强了,能够‘见物见人见精神’,巧用国宝文物讲述文化史和生活方式,更多展示中华文化自信。”

(责编:王禹蘅、崔译戈)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