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000米牧场上“追光”

发布时间:2024-10-05 03:25:19 来源: sp20241005

2月17日,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争西牧场,300多亩绵延的山峦身披“银甲”,在皑皑白雪映衬下闪闪发光。这里是刚刚并网发电的四川省重点工程——卡基娃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项目现场。

“春节期间,现场共有20多名作业人员坚守岗位,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以保障节后电站全容量发电的稳定运行。”中建二局项目值班员袁亮介绍。

木里县平均海拔4000米,在这里建光伏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高原优势。

然而,光伏发电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光伏电站只能在白天发电,甚至一片乌云飘来都会影响发电效率。同时,位于木里河干流的卡基娃水电站,也面临着丰水期发电量大、枯水期发电量较为匮乏的“困扰”。

“水光互补”技术恰好弥补了短板,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进一步促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

卡基娃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项目占地面积约332公顷,属高原山区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10MW(兆瓦),2023年3月开工建设。

高原牧场风光旖旎,然而稀薄的氧气和低温,却令人望而却步。

“在高原牧场上建设如此规模的水光互补光伏项目十分不易。”回忆起200多天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建二局项目总工程师张跃君感慨地说。

面对高原、高寒环境等带来的难关,项目团队勇毅攻坚,在海拔4000米的牧场上“追光”,为项目建设量身定制了一套“科技套餐”。

精准把控光伏阵列的间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达到设计的电站最大发电效能,在冬至日,阵列间距需要满足6小时不相互遮挡。这就要求在测量放线过程中,对光伏面板位置做精准排布。”张跃君说。

然而,项目场址地处偏远,通信信号不畅,传统的全站仪全部“哑火”。建设团队创新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进行定位放线,既避免了传统全站仪测量距离短、严重依赖通信信号的弊端,又能使点位控制更加精准。

低温和冻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冻土中钻孔,有融化现象,再凝固时会产生形变;常态低温下,混凝土桩身的完整性差,承载力也不足。这些都会带来支架基础不稳的后果,继而损坏光伏组件。”张跃君说。

要让支架稳固“站”在高原之上,必须同时保证冻土不融化和混凝土所需要的温度。技术团队持续攻关,自主改装了履带式液压驱动旋挖钻机。“改装后的挖钻机平均5分钟成孔,极大缩短了孔壁裸露和机器摩擦的时间,最大程度控制住了冻土的融化。”张跃君说。

同时,通过改进传统灌注桩施工流程、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和不少于14天养护等措施,提高了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为使光伏发电效能最高,35度是面板安装的最佳角度。高原山地地势起伏,为了保证44万余块光伏组件角度统一,技术团队创新制作了200多个“三角定位块”,最大程度保证了安装标准。

“光伏电站发出的电,经过38千米的高压输电线路,和卡基娃水电站发出的电‘捆绑’在一起,再一同并入电网。”罗勇介绍说,通过调度系统,能将原本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调整为均衡、优质的稳定电源。

据测算,该项目未来25年的年均发电量预计将达3.65亿千瓦时,节省燃煤约11.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26万吨,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

(责编:王震、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