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丨复旦大学成立四大学院培养“高精尖新”新工科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4-09-25 20:32:00 来源: sp20240925

   中新网 上海2月1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日获悉,面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包括: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等。“香农计划”同期启动。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四大创新学院揭牌。(复旦大学供图)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四大创新学院揭牌。据悉,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面向今年高考生,启动本科招生。四大创新学院面向全国各省市参加高考、符合要求的学生,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融通”为特色,基于复旦大学“2+X”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体”式人才培养造就“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为“两翼”,通过“X”的多元发展路径,着力造就“高精尖新”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据介绍,学生在入校一年以后自由选择,分流进入四大创新学院,学校将持续提供优质资源,实行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接轨国际核心课程,汇聚顶尖师资力量,培养领跑国际的高端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

  校方表示,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四大学院在培养模式上全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学生的科技写作等核心能力,推动长学制,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深化与国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基于“通识教育(通识核心、通识专项教育)+专业培养(大类基础、专业核心)+多元发展(专业进阶、荣誉项目等)”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入校一年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满足一定要求后减免学分数。据了解,各创新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将增加工程实践课程,在做中学;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各创院特点,由新设课程和现有课程组成。专业进阶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交叉发展、产学研融合特点,加强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本研衔接课程。

  据介绍,以“理论-硬件-软件-鲁棒”为内在逻辑链条,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将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智能系统基础软件、鲁棒智能理论与技术等骨架学科方向;同时,以“AI for Science”为导向,形成面向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交叉学科和专业方向。学院会建立“微内核+课程群+主辅修+多线程”的培养架构,“在做中学”“讲精精讲”,打造“大专业基础+大工程实践+大平台锻炼”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范式。

  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将构建以生物医药工程核心课程为主轴,以理科、工科和医学课程以及交叉创新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学院还将夯实教学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在学期间进入医院、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实习,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瞄准国际前沿,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行业发展趋势为牵引,面对智能机器人领域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构建“技术创新和迭代体系、智能制造体系、未来产品体系”的产教融合平台。学院将通过打造智能机器人领域各类人才的育才机制,锤炼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观察实验能力”“构想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卓越发明家、工程科学家、实践工程师和产业领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香农计划”的名称源于以创立信息论而著名的美国科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此次启动的“香农计划”将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2024年计划招收首批本科生。学生入校后在复旦大学“2+X”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配以顶尖师资团队,赋予一流学术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训。

  “'香农计划',阐释了面向未来的创新,复旦的四大创新学院本质就是面向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坚表示,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不一定是新技术替代旧技术,而是新旧技术叠加,进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完)

【编辑:曹子健】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