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发展动能 巩固合作成果

发布时间:2024-12-09 22:05:30 来源: sp20241209

图为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精彩故事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孙海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长篇连载的精彩故事集,成千上万人为之辛苦付出,数亿民众从中广泛受益,值得广大媒体投入热情、深入报道。

充分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全新意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共同发展,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重点支持长期拖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中国家连片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和包容性增长,与那些以资本好恶为导向、以政治附加条件为前提、封闭排他的合作模式区别开来,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为媒体提供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深入发掘共建“一带一路”共赢真相。一些西方媒体上充斥着各种错误、片面、虚假报道,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真实情况严重不符,对并肩奋战在一线的中外建设者严重不公,对媒体致力于追求真相的精神亦严重背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欢迎负责任的媒体前往项目一线去实地调查,深入民间去交流,去还原真相、揭露假象。

大力传播共建“一带一路”民生故事。为回应各国民众的期待,共建“一带一路”在继续高质量建设大项目的同时,也大力支持“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打造了越来越多环境友好的绿色项目和民众急需的医疗保健、便捷电商、文化交流等项目,涌现出无数民众受惠、企业受益的动人故事。深入报道这些故事,不仅将为媒体吸引更多受众,也将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从而为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作出媒体的贡献。

为不断凝聚广泛共识增添正能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丛  亮

媒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在讲好全面、客观、真实的共建“一带一路”故事,增进民心相通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真诚期待、积极欢迎国内外媒体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为不断凝聚广泛共识增添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欢迎各国媒体朋友充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准确阐释、广泛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原则、理念和目标,全面关注、客观报道共建“一带一路”生动实践,积极传播共建“一带一路”的好声音、正能量,为共建“一带一路”凝聚更加强大的发展合力。

第二,坚守媒体社会责任,真情真意讲好丝路故事。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全球经济合作倡议。希望各国媒体朋友继续秉持负责的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多做题材鲜活、饱含生命力的报道,多提客观、有深度的见解,不断推出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厚度、表达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做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旺盛生机和活力。

第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同行共创美好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面向未来。希望各国媒体朋友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交流互鉴,分享实践经验,用更多有温度的生动鲜活案例,向世界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对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携手开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局面。

不断扩大全球交通合作“朋友圈”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徐成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们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全球交通合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10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取得重要进展。蒙内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开通运营,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等建成通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规则标准“软联通”成果丰硕,签署多项国际道路、海运、航空等运输协定,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成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发起设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全球交通治理涌现出更多中国方案、中国声音。

10年来,交通运输让各国人民“心联通”更加深入。中老铁路深刻改变老挝运输格局,助力老挝经济社会发展。雅万高铁开通后,成为印尼第一条高速铁路,使印尼运输业进一步现代化。交通联通的是设施,沟通的是民心,展现的是国家软实力,助力的是全球发展。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更好发挥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平台作用,不断扩大全球交通合作“朋友圈”。

推动经贸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

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  凌  激

10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务实合作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贸易投资较快增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速6.4%。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与共建国家合作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截至2022年底投资累计超过600亿美元。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10年来,中国在共建国家建成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有效改善了这些国家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累计在共建国家实施超过1600个援外项目,聚焦教育、卫生、环保、减贫等领域,推进一大批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

机制平台日益完善。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积极商建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促进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等领域投资合作。

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将持续深化贸易畅通,扩大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增加优质商品进口,拓展服务贸易合作;积极促进双向投资,拓宽投资和产业合作领域,促进共建“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打造务实合作项目,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拓展新兴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新型基建等领域合作。 

开创区域合作新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区域经济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10年来,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产业产能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共建国家开发资源能源,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特色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在为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联系。

共建“一带一路”开创了平等、开放、灵活、包容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推动产业优势互补,提升国际分工效率,有效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了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面向未来,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要适应新形势,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探索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提升共建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数字化转型合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数字领域的规则标准对接,推动区域性数字政策协调,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携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合作,携手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加强民生领域合作,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推进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深化公共卫生、减贫减灾、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合作,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动区域共同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  赵昌文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在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强内生发展动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掘和发挥各方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贸易自由便利化水平、产业合作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焕发出强大活力和不竭内生动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形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识。中国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与3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环保合作协议,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在此基础上,各方继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

形成区域合作新理念新模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通过双边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多边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4日 10 版)

(责编:白宇、崔越)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