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许东晓:菲华文学为什么有深厚的“闽南情节”?

发布时间:2024-10-01 21:23:44 来源: sp20241001

   中新社 马尼拉10月30日电 题:菲华文学为什么有深厚的“闽南情节”?

  ——专访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许东晓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菲律宾华文文学是保存菲华社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在菲华侨华人多数来自中国福建闽南地区,菲华文学作品中常带有浓厚的“闽南情节”。作为菲律宾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菲华文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它是如何呈现闽南地域文化的?又在中菲人文交流中扮演何种角色?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许东晓近日在马尼拉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做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菲华文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许东晓:中菲隔海相望,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双方最早的往来可追溯至唐宋时期。随着在菲华侨华人人口增多,他们开始在菲创办华文学校和报纸,为菲华文学发展奠定了人才储备基础和传播载体。

  20世纪20年代伊始,菲华文学作品逐渐见诸报刊,俞啸川在菲律宾《华侨商报》上刊登的两篇小说《了缘》《蝴蝶魂》,受到本地读者欢迎。然而,初始阶段文学作品主题大多集中于“风花雪月”,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菲华文学受中国新文学思潮影响,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人生的新文学作品。然后,受中国抗战文学影响,加之中菲两国当时面临相同的现实环境,菲华文学创作开始转向“抗日”这一主题,李成之的《碧瑶集中营》和潘葵邨的《达忍三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是菲华文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菲律宾华侨文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并开始出版该会季刊,开办菲华青年文艺讲习班,为菲华文坛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1972年至1981年期间,菲律宾实施全国戒严,菲华文学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1981年后,菲华文学重新迎来繁荣发展阶段。1996年,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简称“菲华作协”)成立,并在菲律宾《联合日报》推出《薪传》文学副刊和《薪传》专栏,出版三十多期《菲华文学》,发掘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其他文艺社如新潮文艺社、耕园文艺社、辛垦文艺社、千岛诗社等亦在华文报纸开辟文艺副刊,菲华文学逐渐呈现繁荣发展态势。

《菲华文学》封面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菲华文学当前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

  许东晓:菲华文学是东南亚和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已在本地乃至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菲华作协创会会长吴新钿长篇小说《老中国人》曾被译成菲语,并拍成菲语影片;菲华作协前会长柯清淡代表作《五月花节》曾获中国“月是故乡明”征文比赛一等奖;菲华著名诗人云鹤创作的《野生植物》一诗,通过对海外游子命运的透彻解剖,成为当代海外华文诗歌的经典之作,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

《野生植物》封面 受访者供图

  尽管取得诸多成就,菲华文学当前仍面临一些发展困境。首先,相对于使用英语或菲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华文文学作品市场份额较小。另外,随着科技发展,读者阅读方式逐渐从传统印刷媒体转向数字和网络,这也导致菲华文学受众缩减。当前,菲华文坛老一辈作家正逐渐减少,而出于谋生等因素考量,新一代作家涌现速度明显变慢,这可能导致菲华文学界面临人才断代状况,缺乏新鲜血液和新颖创作思想。

   中新社 记者:菲华文学为何会有深厚的“闽南情节”,这种情节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

  许东晓:菲律宾华侨华人大多来自中国福建闽南地区,闽南话是他们的“官方语言”。相应地,菲律宾有代表性的华文作家也多数来自这一地区。因此,菲华作家在选择作品内容和题材时,常常受到闽南文化的启发。他们热衷探讨恋祖爱乡、爱拼敢赢、崇尚儒德等闽南传统文化价值观,还常常会在作品中引入闽南方言元素,为作品增加地域质感和文化特色。

  菲华著名女作家、亚细安华文文学奖得主董君君作品中便有着浓郁的闽南乡土特色,其作品《肚脐眼的橘树》中“阿爸”(父亲)、“阿母”(母亲)、“番客”(海外谋生的华侨)等具有闽南特色的称谓让很多本地华人读者倍感亲切。陈琼华短篇小说《一块月饼》,通过中菲混血儿麦克的视角,表达了父亲在中秋佳节对闽南世俗生活方式的无比怀念。这些作品充满“闽南风”,并在不经意间与读者探讨文化认同和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引导菲华后代了解并积极传承闽南文化精神。

   中新社 记者:“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是菲华文学创作绕不开的话题。您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菲华文学应如何更好地立足本土讲述“中国故事”?

  许东晓: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华人在菲律宾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许多菲华作家通过回国参观访问,亲眼目睹了祖(籍)国的飞速发展。回到菲律宾后,他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着祖(籍)国日新月异的变迁,成为在菲讲述“中国故事”的杰出传播者。

  “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有助于建立跨文化对话,但想要在创作中兼顾二者并非易事,这要求作家在深入了解菲律宾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塑造多维度角色形象,为读者呈现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

2018年10月,“菲律宾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马尼拉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北美、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华语作家、菲华文学研究学者,应邀来菲参加为期四天的研讨会,与菲华作家一道探讨菲华文学。关向东 摄

   中新社 记者:菲华文学在促进中菲相互理解和人文交流方面扮演着何种角色?

  许东晓: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平台,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并欣赏对方的文化。菲律宾本地读者透过菲华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正确认识华人社区在菲律宾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此外,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人类情感和体验具有普遍性,读者亦可以通过作品感受情感和价值观的相似之处,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尽管菲华文学经过百年来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未译介给菲律宾主流和国际文学界。近年来,一些菲华文学作品已经引起国际文学界关注,被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将有助于菲华文学走向国际舞台,为跨文化互动创造更多机会。(完)

  受访者简介:

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许东晓。 张兴龙 摄

  许东晓,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是菲律宾侨社知名文化界人士,也是菲华作协的发起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开始活跃于菲华文艺界。其作品以散文为主,发表于海内外华文报刊。曾获2001年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征文奖菲律宾赛区第二名、2002年菲律宾华文微型小说奖一等奖等。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