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署

发布时间:2024-12-17 03:32:42 来源: sp20241217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内蕴其中的文化形态将愈来愈兼有当代精神标识、时代特有气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因之与日俱增。

  ——————————

  仔细研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有关文化工作部分的内容,虽然其总体篇幅不长,但党中央围绕文化工作当前与未来所面临的既定任务、长远战略与总体愿景,给出了极其明晰的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可谓在关键时间节点上的重要部署。

  《决定》中有关文化工作的部署,突出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新动向。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味着该项国家战略进入了更为关键的攻坚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之一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因此,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顺利走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建设文化强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阶段性要务。新时代十年,我们勇于开拓、稳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2020年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标志着我们如期完成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2011年确定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阶段性任务,表明文化强国正式步入愈发艰巨的建成期。经过近4年的探索与推进,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日趋健全,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可谓稳中有进、繁荣向好。与此同时,面向未来,距离建成文化强国只剩10年时间,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相关任务顺利完成,如何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怎样的指标体系来评估文化强国的实绩实效,这些都需要党中央给出相应的明确部署。《决定》的第一部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概括出“七个聚焦”,其中第三个“聚焦”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无疑指明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最重要目标。

  《决定》强调“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实际上也为国家制定“十五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截至目前,国家“十四五”的文化建设任务已经过半,既定工作有条不紊,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存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大环境的变化也将给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这需要国家适时调整既有规划,同时更要提前为之后的布局作出部署,因此《决定》中文化领域的内容对于制定“十五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自2011年以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突破了许多藩篱、激发了充沛活力、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作为关键一招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势必协同各方、走向深入,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痛点堵点和人民所需,以战略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使得该项工作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所以,我们务必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相关工作走深走实。

  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是具体路径。体味《决定》原文,该领域的任务可谓既新且重,直接关乎文化强国建设的品质与成色。比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是从工作实践中来,又亟须理论和政策指导的新需求。

  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根本宗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也是各项部署的宗旨所在。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紧迫任务。该任务极其严峻,亦极为紧迫。这要求我们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促进宣传、外交、经贸、旅游、体育等领域协调配合,推动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愈发凸显

  《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最新权威表述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显然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背后体现了党中央长远的考虑。“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内蕴其中的文化形态将愈来愈兼有当代精神标识、时代特有气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因之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几次考察中都提出了有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尤其是今年5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为今后工作指明了重点。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文化的重要支点作用,深刻把握“文化+”的赋能效应。我们要充分挖掘运用文化资源,更好推动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以文化为重要支点,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增添活力。

  其次,要进一步彰显文化与旅游之间互嵌互补互促互化的融合效果。我们要主动做到文化为旅游良性发展赋能,旅游反哺文化的延续传承,旅游为文化插上远行之翼,文化为旅游筑牢长存之根,实现“旅游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旅游化”的双向奔赴。

  再次,要进一步体现文化为城乡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积极引领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对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搭建城乡互动平台,赋予增量;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路径方法,增添动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发展基础,拓展势能。

  综观前述三方面新动向,大致可见《决定》中关于文化领域的重要部署体现了战略的连续性、改革的复杂性和布局的前瞻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中加以深化、不断落实。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作者:王学斌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