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编辑部: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勇毅前行——写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4-12-10 02:17:53 来源: sp20241210

  最近,曾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的深圳,全面盘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成绩单。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医疗服务跨境衔接……3年来,又有40条“深圳经验”走向全国。

  与此同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诞生地上海,又担负起新的使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坐标中审视,两个城市的发展故事,彰显着这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正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推动中华民族的命运齿轮飞转,走过壮阔征程,开创前进道路,赢得了发展空间。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社会主义中国探寻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

  (一)

  济郑高铁贯通运营,莱荣高铁全线通车,丽香铁路正式开通……

  每到年底,又是铁路密集开通期。对这样的新闻,人们已习以为常。而45年前,这是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事情。是怎样的紧迫感,才成就了今日的寻常?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在被问及乘坐新干线列车的感受时,他的这个回答透露深意。

  彼时的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千万家庭最大的烦恼,是能不能吃饱肚子;整个国家最大的忧虑,是会不会被“开除球籍”。

  危机,撞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伟大的转折,也是艰难的转型。自此,披荆斩棘、变革求新,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一个文明悠久的古国,迈上加快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名片”上不断增加的头衔,记录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赢得的荣光。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普遍贫困走向全面小康,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大局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中始终保持稳定。

  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大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初,很少有人能够预见中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变革之于世界的意义。今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个个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彰显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作为和担当。“苏醒的东方雄狮,对世界是机遇,还是挑战?”1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的成绩,给出了响亮回答。

  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磨难,付出了太多牺牲,进行了太多拼搏。打开变革的闸门,强大的能量充分迸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彻底的精神主动、历史主动、发展主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探寻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分别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前途、执政党的命运,指向的是同一个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使经受多重曲折、遭遇各种激流,我们始终能以改革开放的态度面对一切,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进取。

  这45年是历史的短暂一瞬,影响却重大而深远。

  这45年延展为厚重篇章,绘就了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中国“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一路闯关夺隘,一路破篱清障,一路积厚成势。这10年来,我们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为中国之治夯实基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一个坚韧不拔的政党,打造了赓续传承的伟业,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历史时间。

  (二)

  江河是向海的路,每一条都在追逐;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每一步都在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2013年初,持续20多天,京津冀、长三角大部分地区雾霾压城。研究发现,这一次的雾霾范围与重化工业的集结地几乎重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短板暴露无遗。

  此时,出现短板的不仅是经济领域,民生领域也是问题频发,党的执政能力存在被削弱的严重风险。面临困难的也不仅是中国,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外部环境可谓复杂严峻,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又增添了更多变量和不确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经受现实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焕发更大活力。

  视改革为时代精神的中国,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突破新的历史隘口,为破浪前行的复兴号巨轮寻找更为开阔的航线。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全新境界,总目标直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涵盖方方面面,国际社会称之为当今世界“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观察,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实践,是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改革贯穿始终,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进阶,不仅要在某个领域,而且要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不仅要在好改的问题上做文章,还要更加强调攻坚克难。“硬骨头”“深水区”“攻坚期”的比喻,足以形象地证明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

  越是艰险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两个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这是我们党首次在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党的十九大后调整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

  越是勇毅的征程,越需要统筹的智慧。

  零敲碎打、修修补补是完全不行的,唯有向整体性变革、革命性重塑破障挺进。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到探索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农村土地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一项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陆续出台、渐次实施,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毋庸讳言,我们是在落后中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种追赶者的身份,尤其容易让人低估蕴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优势、韧性、活力和潜能,也自然就会有质疑甚至否定的声音。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对此给出了坚定回答。

  到2020年底,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制度优势,一整套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三)

  与制度日益成熟同步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

  纵观世界历史,西方率先探路并享受到现代化成果,据此认定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现代化方向的指引者。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改革或开放的求索,但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往往面对两难选择——“依附”,就失去了发展主动权;“脱钩”,则极易长期陷入贫困,因此步入困境的先例不在少数。

  中国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第一天起,就振聋发聩地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就这样高高地举起,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

  中国特色,决定了全然不同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古国怎样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课题,让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在中国大地上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世界由此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相结合的可能。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充分尊重。

  但是,走自己的道路、办好自己的事情,谈何容易!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真诚话语,映照初心,折射出治理一个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的艰辛。

  这是世界性的难题——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人,不到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以中国的体量,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得很大。

  这是探索性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都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措施、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必然有许多全新的课题等待破解。

  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最大的政治,该如何布局与行动?

  “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释,指明了方向。

  着眼大棋局,落子关键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与不断探索得出的方法论,深刻融汇于治国理政各方面。其中,加与减、舍与得、进与退的辩证统一,又注定是对胆识与智慧、赤诚与担当的严峻考验和生动证明。

  (四)

  展目眺望,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可望可及——

  行进至2035年,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东方古国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行进至本世纪中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昭示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作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性认识,宣示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时移,改革不停顿。

  今天的改革,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站在更高起点上向深层次推进。这尤其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科学认识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通过“摸石头”摸出规律,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世易,开放不止步。

  今天的开放,面临着各国基于自身利益而形成的激烈竞争,难度越来越大。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时不我待,朝夕必争。

  眼下,刚刚领受新使命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里,先行先试的“压力测试”已经展开。一个专门进行跨境数据流动研究的新机构正式成立,将对标国际一流,在基础设施和运营方式上探索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如期实现。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改革开放在新征程上打开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创造伟大而生动的高质量发展奇迹。

  走过45年,我们无比自豪!奔赴前方,我们坚定自信!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编辑部) 【编辑:梁异】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