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美国策动“伏特台风”事件实质是网络攻击和虚假叙事

发布时间:2025-01-02 19:11:55 来源: sp20250102

2024年10月14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360数字安全集团联合发布了题为《伏特台风——美国情报机构针对美国国会和纳税人的合谋欺诈行动》的最新报告。这一报告基于大量数据和实证研究,揭示了美国政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网络间谍活动及其背后的复杂动机。2023年,美国指控中国进行网络攻击的“伏特台风”事件,实际上,这是美国利用其在网络领域的优势地位,对其他国家频繁进行网络攻击和虚假叙事,严重损害了国际网络安全秩序。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通过误导性的溯源归因分析工具,如“大理石”工具包,实施了所谓的“假旗行动”,这使得美国能够掩盖其恶意网络攻击的真实身份,并将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这些活动不仅对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构成威胁,还严重违反相关国际法。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1款,所有国家都被视为平等的主权国家,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无论是网络攻击、数据盗窃,还是对信息系统的操控,均可能侵犯他国的主权,构成国际法上的侵权行为。这意味着任何国家不得在网络空间内对他国实施侵犯行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美国的《涉外情报监视法案》第702条款居然破天荒地赋予了美国政府对境外目标进行无证监视的广泛权限,所谓的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权力被无限扩展,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利用该条款建立了七个国家级的全流量监听站,并与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合作,对全球互联网用户进行深度数据窃取。这种行径严重侵害了他国主权,也对隐私权产生侵犯,不仅与国际人权法相悖,也与美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原则相冲突。

保障全球互联网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隐私权,既是国际人权法的要求,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伦理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应该通过非法手段对公民通信和隐私进行非法监控和窃听。美国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是对基本道德伦理原则的严重践踏。

同时,美国研发的“大理石”工具包,用于混淆程序代码特征和插入特定字符串,以误导调查人员并栽赃陷害其他国家。这种技术欺骗行为不仅违反了基本的诚信原则,也暴露了美国在全球科技市场中的技术霸权地位。通过这种手段,美国试图掩盖自身恶意网络攻击行为,并将责任嫁祸于他国,这不仅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欺骗行为,更是一种对他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威胁。

近十余年来,媒体披露美国在德国建立了大量秘密情报站,用于监视欧洲国家,包括监控过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美国与丹麦合作,对途经丹麦的互联网光缆进行监听,主要监听对象包括德国、瑞典、挪威和法国的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官员。美国猖獗实施网络间谍活动,不仅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更具有深厚的地缘政治动机。通过开展网络间谍活动等技术手段监控其他国家,尤其是其“对手”,美国能够获取关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从而在全球舞台上维持其主导地位。根据《卫报》等媒体的报道,美国通过国家安全局(NSA)等机构,针对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科技公司和政府部门展开了广泛的监控。这不仅是出于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崛起的担忧,也反映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保持优势的紧迫性。

美国暴得“黑客帝国”和“窃密帝国”大名,基于其全球互联网监听计划、广布监听站以及巨额经费预算。这也正是美国联邦政府及其情报机构合谋策动“伏特台风”事件的动力。美国通过制造虚构的网络攻击威胁,不仅获得国会和公众的支持,还推动了大量预算资金的流入。这不仅巩固了军工复合体的利益,还为特定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全球科技产业的霸权。

美国的网络间谍和虚假信息行动令人愤懑。未来,期待国际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制止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唯有通过合作、对话乃至斗争,才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和保护人权,促进国际安全与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当前网络安全形势的回应,更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承诺。

(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编:林凡巽、姜洁)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