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牢记嘱托、续写春天故事之二

发布时间:2024-09-10 02:20:35 来源: sp20240910

  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 题: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牢记嘱托、续写春天故事之二

  新华社记者王永前、何欣荣、杨有宗

  “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包括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上海自贸区走向全国,发挥了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根据中央部署,当前上海自贸区正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总书记的话,激励着上海自贸区加快向更高水平迈进。

  从一张清单看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开放故事】

  走进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理化实验室、食品研发实验室、感官实验室等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潜心研发各种食品新产品。

  今年,美安康的团队特别忙碌:远赴巴西执行有机认证,深入海南推广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在实验室开展健康食品的研发创新……这些工作,同时服务于国内食品企业“走出去”和海外品牌“引进来”。

美安康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的实验室。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

  美安康能深耕中国市场,得益于上海自贸区改革。

  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推出国内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企业,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一划时代的改革,推动了诸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的放宽。

  “2013年以前我在美国工作,那时就有一个梦想,要利用先进的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于国内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创新,助推国内消费者从‘吃得饱’加快向‘吃得好’转变。”美安康执行总裁斯榕回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外商独资的认证机构在中国获批非常难。

  2014年上海自贸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正式放开了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听到这个消息,远在美国的斯榕和合作伙伴感到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

  2015年7月,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负面清单让我们在中国创业从不可能变为现实。”斯榕说。

  第一家外资检测认证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

  如今,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广,并被纳入2019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贸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当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未来还将有更多开放领域的“全国首家”,在自贸区成长壮大。

  从一个窗口看改革试验田效应

  【改革故事】

  上海洋山深水港,远洋巨轮有序靠泊,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被卸下货轮。

  此时,位于几十公里外的上海欣海报关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登录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网站,填写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等货物信息,申报完成五分钟后,系统就收到了“单证放行”的指令。

  这就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上海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发(王一鸣 摄)  

  负责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营的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锋介绍说,依托这个平台,外贸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要求的标准化资料或单证,最终实现“一点接入,一次递交,统一反馈,便利贸易”。

  “改革之前,企业货物申报需要准备多套单据,多头申报。”亿通国际企划部负责人潘小东回忆说,以船舶申报为例,当时外贸企业需要向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四部门分头申报,货物名称、种类、规格、船型等基本信息需重复录入、多头管理。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据协调与简化压缩录入条目。潘小东告诉记者,依托监管模式的创新、业务流程的简化、信息技术的加持,成堆的纸质表单通过“合并同类项”,被简化成一次申报纳入“单一窗口”平台。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进出口申报由原来的24小时压缩到半个小时以内,船舶申报由原来的两天压缩到两小时以内,每年给企业节省的成本约20亿元。

  “改革删繁就简,让企业省时省力,集中精力提升外贸速度。”上海欣海报关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键说,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该企业的年业务量从约60万单增长到100多万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白皮书》显示,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全球数据处理量最大的地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企业数超过60万家,处理全国1/4进出口贸易量和上海每年4000万个集装箱。

  中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海自贸区首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国复制推广,有力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国务院最新印发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提出,支持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数据跨境交换系统。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表示,将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口岸大数据底座和“一站式”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跨境贸易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水平。

  从一块高地看国际创新协同

  【创新故事】

  “在国外时我就在想,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实现蛋白质的工业化合成,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康码芯(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敏回想起回国创业的初衷,至今历历在目。

  创业前,郭敏在国外一家著名研究所任副教授,带领课题组长期研究无细胞合成蛋白质技术。有别于用细胞培养的方式制造蛋白质的养殖技术,无细胞蛋白质合成是一种工业化技术,市场空间非常巨大。他梦想着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制造蛋白质。

康码芯研发的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反应器。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

  在郭敏看来,只有开放创新的前沿阵地,才能够支撑个人创业梦想。2017年,他选择回国,落户上海临港地区,成立康码芯(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央交给上海新的三项重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感觉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间。”郭敏说。

  临港新片区设立后,首创“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全链条服务机制,实现一个月签约、三个月供给土地、六个月开工。同时,围绕“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全面实施“人才筑巢工程”,在人才落户、购房、租房、个税等方面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今,在康码芯公司里,从生物反应器到智能算法,从硬件到软件,近百名研究人员正在升级无细胞蛋白质合成技术。从食品、化妆品到药品、医美产品,越来越多的下游行业用到了康码芯的技术。 

  科创板企业君实生物设立制造基地、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设立医疗技术产业基地……目前,临港新片区已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和机构130多家。完整的产业链让生物医药产业在临港实现集群式发展,很多初创企业能够就近找到合作伙伴。

  不仅“引进来”,临港新片区还努力成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依托新片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三一重机临港产业园已成为企业重要的出口基地,国产挖掘机源源不断从这里走向世界;新片区的南港码头,目前拥有汽车滚装船航线15条,各种品牌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从这里登船驶向全球。

  统计显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挂牌4年来,临港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包括临港新片区在内,今年浦东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总规模预计达到7500亿元,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牛镛、岳弘彬)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