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9:28:34 来源: sp20241101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前途命运。
2023年,世界经历复杂安全挑战:乌克兰危机延宕、巴以冲突又起、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催生更多风险: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巴拿马运河水位新低,“非洲之角”洪灾持续,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等面临严峻挑战。
2023年,世界迎来和平发展机遇:4月,中东地区出现“和解潮”,地区和平进程有积极进展;7月,上合组织再扩员,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积极力量;8月,金砖扩员,金砖大家庭向国际社会发出强有力“金砖声音”;10月和12月,联合国大会两次高票通过决议,要求在加沙地带立即实现人道主义休战和停火,确保人道主义救援通道畅通……国际社会对维护和平稳定的追求没有改变,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公平与正义的企盼更加坚定。
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2023年,全球安全经历了怎样的“危”与“机”?
受访专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陈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 钟飞腾
问:当前,地缘政治紧张的阴霾笼罩世界,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领域危机频现,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领域挑战上升……2023年,全球安全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崔洪建:2023年,全球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出现3方面风险挑战:一是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对区域安全的冲击加剧。当前,乌克兰危机未平,巴以冲突又起,国际社会担忧出现“冲突链”,引发更大范围的冲突和安全问题。二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间的关联性更加紧密。地缘政治冲突外溢,引发能源、粮食等领域出现危机,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层面,而是具有全球效应。三是内外安全边界趋向模糊,外部安全问题出现风险传导,引发内部安全问题。以中东地区为例,持续的巴以冲突,催化了欧美国家内部不同族群间的仇视和矛盾,导致民粹主义和排外势力进一步抬头,对这些国家内部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陈向阳: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023年,全球安全局势充分体现了“动荡变革”的特点,国际安全环境动荡不安与全球安全治理变革加速交织,其中,动荡因素尤为凸显。
首先,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全球安全格局更趋复杂。生物安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问题此起彼伏,人工智能安全、生态安全等挑战尤为突出,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治理机制面临挑战。其次,传统安全问题中,地区冲突明显增加、烈度增强。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局部战争不断,区域安全治理任重道远。
在此背景下,国际安全格局出现深刻调整:从风险挑战来源上看,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叠加;从国际力量对比上看,新兴大国、“全球南方”话语权提升;从治理主体上看,企业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逐渐显现,这一现象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尤其显著。
钟飞腾:2023年,全球安全领域出现多方面威胁和挑战:一是地缘政治事件的联动性明显增强。过去,地区冲突和纷争相对孤立,如今呈现更为紧密的关联性,各方矛盾和利益愈加错综复杂,背后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二是大国利益交织使冲突的政治解决变得更困难,冲突陷入长期延宕。三是在安全挑战和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的国际安全治理机制和范式受到挑战,安全治理机制的效能遭遇质疑。四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全球市场秩序稳定性造成冲击,全球能源、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比以往更加突出。五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对全球发展和稳定构成威胁。
总体而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有必要对安全领域新动态的根源、趋势和破坏力形成更全面认识。
问: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2023年,哪些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导致全球安全形势严峻?
崔洪建:2023年,全球安全局势错综复杂,原因有三:一是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变革,现有国际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地区安全方面作用减弱,导致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愈发凸显;二是大国竞争激烈,某些国家的冷战思维、霸权思维成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各国安全感普遍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失衡日益严重。如果全球未能持续推进发展主题,任何安全问题都可能引发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只有优先解决发展问题并在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才可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困境。
陈向阳:全球安全局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原因有二:一是个别国家一味强化大国竞争,严重干扰全球安全治理合作,导致大国互信减弱、区域军备竞赛加剧、地区热点升温、安全挑战增大;二是个别国家在安全观与安全政策上逆流而动,固守零和博弈的旧安全观,进行对外干涉,操弄阵营对抗,致使地区冲突陷入恶性循环,加剧安全困境。
钟飞腾:回顾历史,国际政治秩序每一轮周期性变化,都伴随着国际力量的深刻调整,并会引发矛盾、冲突和震荡。
近年来,个别国家热衷于推动大国博弈与集团对抗,使世界局势、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并催生全球性危机。与此同时,由于个别大国不断弱化自身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大搞意识形态对抗,多边协调与合作机制遭遇逆流和阻碍,全球范围内出现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等问题的风险有所上升。2023年,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问:全球安全挑战复杂交织,但国际社会对维护和平稳定的追求没有改变。2023年,为应对全球安全问题、化“危”为“机”,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怎样成效?
崔洪建:2023年,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取得了多项成果。面对冲突,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力求发挥更大作用,为防止冲突外溢、减轻冲突带来的直接伤害、保护平民、确保粮食和能源供应等积极发声发力。例如: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高票通过巴以相关决议草案。该草案由约旦等超过48国共提,包括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立即向整个加沙地带的平民提供基本物资和服务等内容。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再次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在加沙地带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这一决议由阿拉伯国家联合提出,获得了包括中国在内超过100个国家的共同提案。
与此同时,面对冲突和争端,多数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并未盲目选边站队,而是坚持发展与合作。这充分表明,冲突、对抗、遏制、脱钩违背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心所向。
陈向阳:2023年,在国际社会推动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多种探索和实践中,金砖合作机制扩员是重要一章。
8月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宣布,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11月21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举行。这是金砖扩员后的首场领导人会晤。当前形势下,金砖国家就巴以问题发出正义之声、和平之声,非常及时、必要。金砖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自强,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钟飞腾:2023年,发展中国家加强“抱团取暖”,加强应对安全挑战。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合作机制、“中国+中亚五国”、东亚合作相关机制等多边平台积极开展安全领域交流合作,为促进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和架构秉持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东盟方式”开展磋商和交流,促进了地区国家间的安全对话与沟通。2023年下半年,第43届东盟峰会、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18届东亚峰会、第21届东亚论坛等相继举行,各方围绕地区稳定和地区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
东盟国家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发声,同时运用多边合作机制,为各方提供交换意见的舞台,对促进亚太和平稳定发挥了作用。
问: 2023年,中国为推动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作了哪些贡献?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机遇?
崔洪建:2023年,中国在不断贯彻和实践全球安全倡议方面作出了卓越努力,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榜样。
在国际安全事务中,中国始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承担的国际义务和承诺,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主张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为推动和平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今年,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等文件,坚定站在和平一边。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和解,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典范。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以来,中方积极同有关各方沟通协调,派遣特使访问地区国家,并第一时间向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推动局势降温、阻止战火扩大、避免人道灾难,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陈向阳:2023年,中国斡旋沙伊复交促成中东“和解潮”。在中方支持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3月在北京举行对话。沙伊两国达成《北京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促成沙伊两国握手言和、同意复交,充分彰显中国作为中东安全稳定的促进者、发展繁荣的合作者、团结自强的推动者角色,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同时,中国重视在联合国及多边组织框架内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全球和地区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2023年11月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共举行30多场会议,通过了7份决议,包括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首份决议。中国本着负责任、建设性态度,同安理会成员和会员国一道,致力于聚焦重点问题,增进团结合作,保持公正开放,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履职尽责,推动安理会发挥应有作用。
此外,2023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各国应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倡议为应对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安全领域的挑战提出建设性解决思路,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和应用。
钟飞腾:全球安全倡议自2022年4月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积极响应,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支持、赞赏,写入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交往合作的众多双多边文件。今年,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有关合作稳步推进。
2023年2月,中方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在倡议框架下提出20个重点合作方向,包括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框架下维和行动、维护核不扩散体系、常规武器军控进程等传统军事安全领域,也涉及气候变化、信息、生物、外空、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针对当前国际社会最突出、最紧迫的安全关切,《概念文件》提出了具体行动设想,展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守护全球安全的担当和勇气,再次表明中国“言必行、行必果”,愿真心实意与各方携手,合作应对人类面对的多种安全风险和挑战。本报记者 林子涵(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