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随笔丨长江经济带发展:八年写下四个关键密码

发布时间:2024-09-07 19:27:31 来源: sp20240907

  大江东去,不舍昼夜。多数中国人,都能脱口说出自己与长江的具体交集。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让我们再次聚焦长江。

  长江经济带的“样子”,最大特点是“全”——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横贯东中西部,连接大江南北,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兼具高山丘陵平原、一二三产业、大中小城市,最发达的大都市与最乡土的小村庄同在,沿海沿江沿边与内陆开放都有,联通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多数考题,在长江经济带都能找到考场。

  长江是母亲河,价值无量。江河的地质年龄亿万年。八年,不过短暂一瞬。长江经济带发展这八年,给万里长江赋予了崭新的时代价值。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今天耳熟能详,八年前振聋发聩。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转变,也是最难的转变。八年,四次座谈会,在沿江11省市的数十次考察调研,在全局性重要会议、报告里的一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大家,一步步实现了思想认识的重大转变。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质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具体体现。10个字、一句话,重新摆放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言简意赅,凸显问题导向。八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到2022年底,沿线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46.5%,比2015年增加1.4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亮点频出。

  抓了大保护,经济没“掉下来”,反而“上去了”。“共抓大保护”让发展质量更优——这是实践对理念的最好说明。

  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流域的系统性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发展与安全”,“水运、发电、防洪、灌溉”,“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都必须统筹好。

  大江大河治理的难度,就在这个“统”字上。发展的着力点、潜力点也在于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得经常打破行政边界,跨省、跨市、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融通做事情,“用老中医的办法”,治好“长江之病”。尤其沿线很多地区、城市,都有推动自身发展的强烈意愿,但仍要从全局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

  “共抓大保护”,“共抓”二字很关键。看长江经济带发展,不能只盯着一城一域看。“联动”里的亮点特别多。“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大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得有携手干、共进退的心态与状态。

  长江经济带发展,突破口在于改革创新。八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创新含量、改革含量、体制机制突破含量,一直“居高不下”。在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上,长江沿线的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10月12日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事求是地看,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之间,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比较大,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八年来的很多具体探索,聚焦于深层次的改革,致力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所讲,也是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始终强调的重点要求。

  为什么特别需要“久久为功”?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需要耐心与韧劲。制度大厦的建立与完善,必经一个不断创新、夯实、再创新的历程。

  八年的转变,也不那么一帆风顺,经历了一个艰巨的、战胜自我、克服惯性的过程。八年努力的成效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还处于不能松劲的关键期。“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江河治理从来都需要紧迫感,也需要以千年计。

  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八年实践,八年答卷,写下四个关键密码——理念变、一盘棋、改革兴、谋长远。

  在中国式现代化各个领域、各个战场的丰富实践中,这四个密码有着鲜明的共性。在探索并运用这四个关键密码上,长江经济带发展,带了个好头。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邵婉云】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