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行保护主义之实必伤及自身——三评“中国产能过剩论”

发布时间:2024-12-16 09:30:57 来源: sp20241216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行保护主义之实必伤及自身——三评“中国产能过剩论”

  新华社记者闫洁 欧阳为 康逸

  美西方一些国家以“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为托词和借口,对中国出口商品采取加征关税、加大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等保护主义措施。这些做法本质上是将产能过剩这一经济概念政治化、标签化、工具化、武器化,以霸凌思维和做派维护自身发展优势、打压遏制新兴国家。

  美西方之所以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根本原因在于对新兴市场国家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感到不安,企图通过非法手段遏制他国发展,主要目的是为出台各种对华贸易限制举措营造声势,以“防止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为借口行保护主义之实。此举只会阻碍全球技术进步,损害全球消费者利益,引发全球经济风险。

  数百年来,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发展,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逐渐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并在实践中持续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政府的政策主张,促使更多国家与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跨境贸易。给遵循国际贸易原则的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这与美西方的选择性与排他性认知有关。

  美西方一方面指责中国的产业补贴是以低价为手段的非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政府补贴视为扶植优质产业成长之必需;一方面指责中国产品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热销全球是倾销,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优势产品走俏国际市场称为自由贸易的结果;一方面将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归结为新能源产能不足,另一方面却反过来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种认知与判断,折射出美西方的观念偏执以及自私心态。

  美欧多国专家和业内人士警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打压遏制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的优势,不仅扰乱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稳定,损害企业和消费者利益,而且将破坏美西方自身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报道,美欧竞相限制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纷纷向本国制造商提供补贴,并提高对进口自中国产品的关税,向保护主义的转变颇为显著。然而,如果没有中国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温室气体减排进程可能会更加漫长,并最终增加美欧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戴维·维克多强调,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尝试绿色发展,将减缓能源转型进程,这对环境不利。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认为,绿色能源产品不可能有所谓的“产能过剩”,美国对中国绿色科技产品加征关税是“愚蠢的错误”。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中国以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绿色技术,而西方政客推动限制中国纯粹出于政治目的,从经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毫无意义。

  针对欧盟委员会近日执意坚持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洲各界持续发出反对声音,认为此举不仅损害欧盟消费者利益,还阻碍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和欧中经贸合作,呼吁欧盟应以合作替代不理性的竞争政策。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表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降低欧洲市场对出海中国企业的吸引力,阻碍先进技术交流,继而影响欧洲发展电动汽车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欧盟的做法是适得其反的短视行为,“欧盟应专注于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加强与中国合作,通过促进投资推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责编:崔越、刘叶婷)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