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积极融入“儿童友好学校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13 07:52:07 来源: sp20241113

原标题:博物馆应积极融入“儿童友好学校建设”

无论是儿童友好城市还是相关学校建设,我们皆应鼓励多元参与,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健全完善多领域、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正如《上海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四大原则之一所要求的。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有很强的延展性,尤其是社会教育。而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对中小学、家庭而言皆具备了可联动的资源和优势,甚至可将文教合作成果辐射至周边社区乃至全社会,以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终目的。

儿童友好学校建设的任务,包括政策制度友好、空间建设友好、服务体系友好、成长环境友好。目前,我国各地的建设各有特色。比如,2023年11月印发的《宁波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指南(试行)》反复提及“1米高度看世界”,并为校园空间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做“加法”等提供了新思路。事实上,不少学校早就在拓展文博展教空间,集大成者如陕西省首家于校园内建成的博物馆——“曲江二小博物馆”。该小学继在全省率先开设常态化博物馆趣味课堂后,于2016年10月正式开放了校园博物馆,以及讲述西安故事的城市历史馆,展示与体验相结合的非遗文化馆,增强社会意识的税法馆,未来感十足的虚拟现实体验馆及数十个班级主题展览馆。放眼国际,美国“学校博物馆”和“博物馆学校”并存的现象折射出馆校合作的高度成熟,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日益融通,给我们提供了启发。

博物馆若要助力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一方面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制度化,另一方面须基于师生、学校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其中,关键是践行“一体两翼”——以“课程”为“一体”,以“考试评价”与“招生选拔”为“两翼”。

课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方式优化,是营造儿童友好型学校内外文教氛围的主渠道。同时,在我国馆校合作的制度化进程中,突破点也在于将博物馆学习落实到学校课表中的课程里,拥有课时保障。鉴于此,理应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的主导作用,助推博物馆不只是“进课外”,还“进课堂”。比如,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要求,“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辅导完成”。这包括“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市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构建了以“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为内容的“六进”长效机制。

博物馆教育供给“基于实物的学习”,这是其突出优势。因此,发达国家纷纷把博物馆定位为儿童(包括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并将不少课程移至场馆展厅、库房等地。事实上,在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中,作为有力合作伙伴的博物馆的特质理应被开发,尤其是其提供学习和娱乐相结合的非正规情境的优势。一定程度娱乐的加入,有助于中小学生打破对正规教育的刻板印象,激发其由内而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许多学生都是非传统型学习者,也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但当被邀请解决疑难、触碰物件、在展品展项间游走、以更丰富的感官驱动的方式体验时,他们的兴趣与创造力就会被激活。

目前,我国不同学段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都可找到与博物馆的结合点,比如高中语文、历史、物理、生物、地理已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及了博物馆。当然,馆方必须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并久久为功,且择取合适的课程融入,遴选适合的结合点。在具体操作上,可由馆、校合作开发,打造更为丰富的校本课程、馆本课程。此外,当博物馆学习被纳入课程,必须由文、教部门和单位双重主导,同时博物馆自身供给更富相关性的资源,以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作用,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作者:郑奕,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

(责编:李昉、孙竞)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