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构建大保护格局,让文化遗产惠及民众

发布时间:2024-09-22 21:30:08 来源: sp20240922

   【文化中国行】 

  近年来,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点一票难求,“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越来越热;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舞剧《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作品频出爆款,风靡一时,引领风尚;“文博热”“考古热”“诗词热”持续升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敬惜爱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从“重视文物保护”,到“全面关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再到“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视文物保护之心一脉相承,具体政策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今日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视野日渐扩大。仅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至2023年,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持续增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26629处。去年起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再次丰富了保护对象的类型。通过这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

  文化遗产保护不可只谋一域,当谋全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如今,无论是漫步在拙政园、退思园、网师园,还是流连于沧浪亭、狮子林、耦园,感受古典园林的精致,赏一出园林版昆曲,看一看“园林外移”的小桥流水,让人充分领略江南水乡的雅致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认为,要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文物保护单位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乃至山水环境共根同蒂,连枝带叶,血肉相连。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的朝气,焕发蓬勃的生气,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构建大保护格局,让文化遗产滋养社会、惠及民众。

   (本报苏州4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苏雁 李健)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