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发布时间:2024-11-25 17:41:14 来源: sp20241125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春耕季节,涉农话题引发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涉农职业教育,多次提出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但在实际发展中,涉农职业教育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统筹考虑破解难题。如何改变涉农专业学生的“离农”倾向?如何与时俱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涉农人才?关注和参与涉农职业教育的人士通过调研和办学实践,试图找到答案。

  县城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受冷落

  2019年以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着力推进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当下,涉农职业教育的总体状况如何?2022年,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民建中央联合开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专题调研,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当前我国各类涉农职业教育机构近12万个;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推出10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61个县(市、区)创建合格;结合国家百万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累计招生87万人,毕业55万人。

  就涉农人才培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介绍,以前,在县城的中职学校里,容易招生的专业往往不涉农。过去几十年,这些学校承担的任务,是把当地劳动力培养成技能型工人,之后输送到城市,送进工厂。因此,能在城市里找到工作的专业最抢手,本应离农村更近的涉农类专业却受到冷落,一些学校面临“招生就业两难”的窘境。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杨永杰最近正忙于春季招生。据他观察,目前,全国农业性质的高职院校有42所,一些学校转成综合类别后,考虑综合定位和招生需求,专业设置渐渐淡化了“农”字特色。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高,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契合度不高,涉农职业教育学生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仍然突出……在杨永杰看来,目前的涉农职业教育多以升学拿文凭为目标,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突破口。依照实际发展需求,涉农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对接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体系建设,不应该完全以升学为导向。

  “涉农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公益性、外部性,但面临的问题是,开展教育的条件薄弱,外界对其认识不足。”许玲称。

  许玲认为,“要逐步转变涉农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职校尤其是县级中职学校要为当地培养农林牧渔业所需的人才。树立这个观念,需要久久为功。”

  这所农职院如何做到“毕业生返乡留乡者达八成”?

  高质量的农业发展呼唤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但现实“很骨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法国2010年就有32%的农业劳动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

  调研基层职业学校后,许玲发现,人才供给与需求还存在错位。现代化农业企业和集约化种植大农场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大大减少,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提升,涉农人才除了要懂农业生产知识外,还要懂产销、会经营、擅管理。

  民建中央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鼓励涉农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涉农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涉农职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例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北京市农广校,优选培训学员接受涉农中高职教育,实行区域化培养人才。2016年开始,学院开始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能力提升工程。区别于农民培训,这是三年制高职学历教育,专业方向设置更贴近农村生产实际。在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基础上,学院设有合作社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休闲农庄运营管理、农产品流通管理、农业装备农业设施管理,农村金融和农村财务等专业(方向)。

  来自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西府村的薛新颖,是当地一家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2016年,她成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她学习了农村财务管理、创意农业发展等专业理论,以及农产品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等实用知识,于2019年7月顺利拿到毕业证,成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能力提升班首届毕业生。她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合作社的产值和效益,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后来还被评为中级职称园艺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北京市人大代表。

  来自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的陈山山有志于发展安定镇特色农桑产业,2019年,她进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习休闲农庄经营与管理。现代服务管理系教师团队通过进村入户、课题研究、现场指导、师生团队助力农事活动、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为陈山山负责的合作社开展帮扶。陈山山发动村内及周边村民推出桑叶茶、桑菇酱、桑叶酱等产品,打造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陈山山本人也被评为北京榜样、北京市高素质农民优秀带头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杨永杰介绍,在他们学校的六届毕业生中,返乡留乡者达80%。教学与应用的紧密联系,给学校到农村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他数了数,北京有3700多个村,大部分村里都有他们的学生。依靠“校友”众多的优势,老师们进村做科研搞调研,很方便。

  民建中央调研发现,多地已经摸索出了不少涉农人才培育的好做法,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政府开展“校地订单”“定制村官”培养工作;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5个县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以“送教下乡”形式开展高素质农民和乡村两委干部培养培训;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将高职扩招与“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结合,定向培养大批乡村治理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等。

  精准帮扶学生“农创客”反哺家乡

  除了涉农职业院校,一些综合类职业院校也在为学生涉农创业项目铺路。许玲介绍,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3万多名学生中,有2000多人来自民族地区。来自贵州的学生杨牡丹,是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上学期间,她不断跟老师们念叨她的牵挂:家乡农民酿的白酒品质非常好,但没有品牌,也卖不上价钱,只能在当地小范围内销售,她想让家乡的产品走出大山。为此,学校支持她创业,打造品牌。三年里,该校创新创业学院给予孵化政策,支持她参加比赛,逐渐帮她打开思路。她优化生产线,创设品牌,成功将产品带出贵州,摆上了多个城市的超市货架。

  该校另一位来自甘肃静宁的学生王伟永,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读书期间,他发现,广东超市里的高档水果区品类众多,却没有他家乡盛产的苹果。为推销家乡的优质苹果,在学校的扶持下,他创立了名字中带有回望家乡寓意的苹果品牌,并通过参加比赛,赢得了更多关注。如今,这些苹果已走进北京、广州等地的超市,所得利润正回报给家乡的乡亲们。

  在许玲看来,想要吸引学生愿意学农、持续为农,除了校内的帮扶外,支持措施也要延续到校外,学生们的事业发展很难,财政支持和教育投入不能中断。

  杨永杰称,涉农职业院校开办涉农专业后,每走一步都需要细算“投入账”,希望财政上能给予政策倾斜,以更好地满足发展诉求。

  在调研中,民建中央也关注到了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不足的问题,并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保障水平,具体如对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对在乡村基层就业的涉农专业毕业生,通过学费代偿等办法补偿学费;在职业教育经费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专项经费,将涉农人才半农半读、弹性学制培养模式纳入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解除财政拨款限制等。

  2023年8月,针对“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教育部在官网发布答复,称将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和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关于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方面,答复指出,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投入;在重大专项中支持涉农职业教育发展;面向农村家庭学生就读职业教育提供学生资助。(完)

  (《中国新闻》报记者张乐) 【编辑:陈海峰】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