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学科、校园边界 北京构建首都特色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4-12-06 08:22:58 来源: sp20241206

   中新网 北京10月21日电 设计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干湿程度自动发送灌溉指令;从种葫芦、观察葫芦生长到摘葫芦、画葫芦,孩子们有了“葫芦乐园”;将中草药铡断、捣烂、碾碎,放进香囊袋,制成各式功效不同的中药香包;描摹京剧人物脸谱、制作京剧戏帽,泥塑京剧人物,孩子们边学边唱边玩……在北京市密云区学生劳动教育素养展示及基地课程展示上,孩子们用他们的作品和笑脸展示了对学校劳动课程的喜爱和期待。

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图为课程展示。北京市教委供图

  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10月20日召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新明,以及全市各区教委负责同志、校长和教师代表,密云区劳动研学教育基地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交流发言环节,北京市少年宫、东城区教委、密云区教委,以及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密云区劳动研学基地七个单位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故事案例。

  北京市少年宫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5个系列、共计29门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组织实施了8大项市级有关劳动教育学生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劳动体验;同时通过召开培训会、下校指导、录制教学视频等方式,服务北京市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东城区制定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指导学校将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课时、职业体验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密云区借力区位优势,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基地共同体”,开发“精品课程路线”;并进一步探索生物、地理、历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创新,推进新中考改革;探索科技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互融,“科技+劳动”,以劳促创新,筑牢人才培养之基。

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图为课程展示。北京市教委供图

  首师大一分校通过构建劳动“四修”课程体系,聚焦“耕读”劳动教育,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园走向社会,探索出家庭“微农场”、室内“蔬菜种植”等德智体美劳互相融合的大课堂,引导孩子们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

  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开展党建共建,征得与学校院墙一墙之隔的一亩半土地,开门建园,取名“五谷园”并开设五谷文化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劳动、实践和研究之所,增进孩子们的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在社区公园里争取空间,建设“悦染园”,放置了240个种植箱,围绕“中草药”主题,从“种、学、用、讲、创、联”六个维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密云区劳动研学基地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依据劳动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研发推行精品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安全、沉浸、全形态的教育基地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据了解,通过政策持续推进、实施多方协调、教研跟进指导、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方式,北京市已经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各区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做好劳动拓展课程规划,实现劳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后劳动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层次劳动课程体系。

  目前,北京初步形成聚焦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教-学-评”整体构建与实施的劳动课程实施策略,将素养培养渗透到从备课、上课,到学生学习与体验,以及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各个环节。实施了市级学工学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作用,700多家资源单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2000多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记录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李奕指出,下一步,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完善家校社合力推进机制,把劳动教育与中考改革、双减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相结合;要强化对劳动教育意义和作用的再认识,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图为课程展示。北京市教委供图

  他要求,强化课程实施,在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体系、实施途径、落实方式、保障机制等进行整体规划,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强化劳动与其他课程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施“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强化资源建设,在整合提质上下功夫,在校内形成劳动教育新赛道,进行全员、全过程的多维度资源开发。在校外构建劳动教育新场景,形成新型劳动实践体验基地。

  “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的体系化、系统性构建,形成对内对外的新型劳动教育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校内要跨越学科边界,渗入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外要跨出校园边界,渗入到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中。”李奕说。(完)

【编辑:钱姣姣】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