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呼麦:从一人歌喉听万马奔腾

发布时间:2025-01-07 15:01:39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社 呼和浩特11月6日电 题:蒙古族呼麦:从一人歌喉听万马奔腾

   中新社 记者 张玮

  大幕拉开,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台上的古老乐器,马头琴、陶布秀尔(蒙古族传统弹奏乐器)先声夺人,呼麦、长调等蒙古族音乐技能轮番上场,合声瞬间席卷整个舞台,将观众“拉”到内蒙古大草原,沉浸式感受万马嘶鸣、踏草而过的恢弘。

  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英雄赞》到改编流行歌曲《孤勇者》,再到独具草原风情的《安达》等歌曲,内蒙古乐队“安达组合”带着以蒙古族音乐为创作基础的曲目,或加入电子音乐的元素,或以摇滚的形式呈现,在热播综艺舞台上频频出圈。

  “在这首歌曲中,我们有意识地用传统乐器来设置表达,但又很摇滚,很有节奏感和韵律。”安达组合呼麦手、马头琴演奏者乌尼谈到《江格尔英雄赞》时说,“尤其呼麦让大家感到新鲜。”

2024年7月7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安达组合专场演唱会吸引数万名观众。(呼伦贝尔市官方供图)

  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一种歌唱方式,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新疆以及蒙古国、俄罗斯部分地区。

  中国第一代女性呼麦歌手苏伊拉·塞罕向 中新社 记者介绍,呼麦需要演唱者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来同时发音,至少要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六个八度的距离。

  “是自然创造了呼麦。”苏伊拉·塞罕说。

  呼麦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沟通、相处的重要途径。

  2009年,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9月23日,上海,苏伊拉·塞罕在“天地世界音乐节”进行呼麦专场演出。(内蒙古艺术剧院官方供图)

  民间有言:蒙古族音乐有三宝,呼麦、马头琴、长调。在实际表演中,这三者也常常结合呈现,创造出更加丰富、细腻的音乐触感。

  在安达组合的热曲中,马头琴悠扬地勾勒着整首乐曲的调子,充满磁震感和张力的呼麦声则压着节奏,一下下踩在琴声的旋律上。有听者形容:力量、辽阔,是对曲子最简明的两个形容词。草原的风和黑骏马的嘶鸣随着音乐扑面而来。

  “在学呼麦之前,我们不张口,只演奏。”乌尼说,他将民族乐器和呼麦想成一个整体。如当马头琴和呼麦两者结合之后,氛围感极强,整个音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广阔的草原上玩耍,围坐在火边,自由地唱歌。

9月1日,内蒙古兴安盟,杨田虎在突泉县下乡演出中演唱呼麦。 (突泉县官方供图)

  随着时代发展,呼麦与内蒙古特有的音乐生态相结合,走进了民众生活,成为当代蒙古族最重要的音乐内容之一。

  杨田虎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乌兰牧骑的呼麦手,每年他有百余场演出走进乡野草原。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只要他拉响马头琴、唱起呼麦,观众就会安静下来享受音乐,时而号角齐鸣、时而风吹草鸣、时而牛羊欢叫……无论在舞台上或是在旷野中,呼麦的穿透力壮阔激荡。

  “蒙古族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麦拉苏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声音就会和天地、草原对话,生活场景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歌声里。”

  麦拉苏说,呼麦唤起了人们对共同起源“原始自我”的想象,引发了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心灵共鸣。“我们要基于此,运用它的优势去改编,让它变得更入耳,让更多人去喜爱。”(完)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