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05 20:47:33 来源: sp20250105

原标题: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2024年6月,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肯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成果和积极作用。经过长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渠道。

1.深刻把握战略定位

党的领导是办好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通过有效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办学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生在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同时,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引导学生在各种观念和思潮中坚守正确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和挑战时作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致力于培养胸怀“国之大者”的人才,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育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要旗帜鲜明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时代青年;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持续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为国,学成报国”的价值取向。

高校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短板与局限,开创更具活力和适应性的教育路径,探索出更加灵活、高效、符合实际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改革创新促进各方优势有机融合,实现各自优势的“错位匹配”;通过高标准、高水平办学,锚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需求,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打造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吸引更多优秀资源和人才汇聚,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素质水平,使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深刻把握历史机遇

高校应坚持以培育家国情怀为基础,以拓展国际视野为延伸,通过价值引领持续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通过国情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效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认识到自己的根在中国。同时,要发挥好中外合作办学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外师生往来特别是青年学生学者的交流互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了解并对待不同的文化、理念、模式,从容而敏锐地应对全球问题和外部机遇,以胸怀世界的视野和智慧,为实现家国情怀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途径。这一过程中,要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点,打造国际创新平台与人才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持续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搭建更广阔平台,以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吸收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而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既包括对本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也包括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掌握。高校要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中更加突出体现学科交叉,从打造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维度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要从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专业强强联合的深度推动培养计划及培养方案重构,坚持“厚基础、宽口径、促交叉、强实践”的培养理念,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要聚焦产业结构,与时俱进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卡脖子”问题提供基础人才培养支撑,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要为学生充分营造融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平台和融合创新的信息通信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服务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高校要坚定不移落实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各项要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上持续发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及国际化交流品牌。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比较优势,基于办学过程中双语教学、跨文化交融、深层次合作等天然优势,让合作办学成为撬动国际师生交流与文化互鉴的重要支点,高水平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要推动构建融通中外、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国际交流找准科技壁垒的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强强联合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

3.深刻把握时代需求

新的技术变革、经济格局调整、社会观念转变等因素,都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高校要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自我提升,快速适应数字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知识体系重构、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新格局转变、产业链持续升级带来的人才培养需求,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方案;要坚持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和质量监管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评估与监督,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开放中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更加从容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的正确方向。

伴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教育资源配置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高校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持续提升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将最新、最有效的教育元素融入中外合作办学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合作模式,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多样和便捷的学习体验;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优势,强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性,在促进文化融合和注重项目及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效发力;要通过合作双方长期利益的共识打造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解决问题,不断调整策略和措施,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创造稳定环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要从学科设置、生源质量、培养方式、治理与财务等各方面,切实提高顶层设计和管理效能,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赋能和双向提升。

高校要全方位审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冲击以及对教与学、教与研等各层面的颠覆性影响,与时俱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借助平台优势共同探索,快速实现合作连接、经验互鉴与发展共享,相互借力实现高水平发展;要通过实践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进一步找准中外合作办学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中外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以高质量发展为人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续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