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

发布时间:2024-09-09 03:35:31 来源: sp20240909

  江西南昌新龙学校的校园博物馆内,学生志愿讲解员正在讲解。   江西省博物馆供图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面对广大青少年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江西省博物馆联动省内百余所中小学校,不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课余空闲时间逐渐增多。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儿童教育,鼓励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面对社会教育的新需求与“双减”背景下的新机遇,江西省博物馆研发“三点半博物馆”项目,打造“课程+活动+志愿服务”一体化特色课后服务体系。

  “三点半博物馆”创新“菜单式”定制服务,20多门社教课程,10余条研学路线,30多个自定义教育模块,精准对接中小学教材。以班级为单位,长期、定期“点对点”对接,为不同学龄、不同兴趣学生定制课程。摒弃传统知识灌输,将教学融入短剧表演、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趣味互动,用兴趣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组建“小赣将”小小志愿者团队,让孩子们从博物馆教育的受众,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播者。

  随着“三点半博物馆”的成功落地,江西省博物馆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自2022年起,江西省博物馆每年推出一个儿童专题展览,并通过流动展览进校园等方式,开展馆校联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趣纹——小跃鹿的奇幻‘饰’界”等由少年儿童参与策划的展览进入校园,动画人物趣味呈现,童言童语介绍江右瑰宝,讲述江西古老历史文化。学生对校园里观展产生浓厚兴趣。

  2023年起,江西省博物馆开始尝试从不定期的、短暂的“进校园”活动向创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校园博物馆”迈进。2023年9月,江西省博物馆通过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在南昌市9所中小学搭建起博物馆校园专属空间,通过流动展板、文物模型、多媒体设备等,建立起“校园博物馆”的雏形。今年3月,江西省第一座中小学校园博物馆在南昌红谷滩区新龙学校正式启幕。宣教人员在寒暑假期开展培训,让学生、教师、家长加入校园博物馆志愿讲解队伍,搭建“馆、校、家”三方共育空间。

  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博物馆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江西省博物馆携手特殊教育学校、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打造“共护童梦”项目。项目围绕各类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匹配他们的学习规律,制作有声读物、读本绘本、手语动画等,让特殊儿童无障碍享受文博教育资源。

  用声音释放博物馆力量,打造属于特殊儿童的“历史王国”。2023年9月,“声悦童心——《虎伢子说江西》有声读物配音征选活动”正式启动,全省数百名中小学生踊跃报名,最终3人加入配音团队。2024年,“共护童梦”系列课程陆续面向省内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开启预约服务。宣教人员送课入校,来到特殊儿童的身边,在情景演绎与互动创作中让孩子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博物馆进校园,推动资源的转化,促进文物的活化,助力教育的优化。江西省博物馆不断探索馆校合作新路径、新模式,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满足广大师生不同的文教体验需求,让博物馆赋能美好校园生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博物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5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