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浙中怀鲁村:“东阳马生”的“孔子情怀”

发布时间:2024-11-24 12:38:26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探访浙中怀鲁村:“东阳马生”的“孔子情怀”

两千多年前,孔子与众弟子周游列国讲学。时至今日,孔子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性符号,其内容和影响随风四散,落地生根。

浙江金华东阳市怀鲁村距离山东曲阜孔子家乡近一千公里。这里曾因办学需扩建而拆掉祠堂,当地重教之人还将原地名“横路”音译后改为“怀鲁”,意为“怀念鲁国孔子”之意。

为什么要怀念孔子?“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这里也很重视教育。改(村庄)名字的这个人,按辈分我应该叫他太太太公。他是秀才,在学习方面他很重视。”该村主持族谱续写工作的村民马忠明坦言。

自古以来,东阳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传统,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写下的《送东阳马生序》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历史上,东阳进士题名就有305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这段话,成为不少东阳人千百年来辛苦求学的真实写照。怀鲁村便有不少“马生”,他们不仅勤奋好学,还常思家乡人、不忘家乡事。

“老一辈人介绍,最早的时候,村子里的小孩子就是在祠堂里读书的,教书先生是村里考出来的秀才,场所叫蒙馆(意为启蒙的场馆)。”马忠明回忆道,当时,村子里因为有一条横着的马路。所以叫横路村,在教书先生的提议和村民们的同意下,改为文气的“怀鲁”,以期更多读书人不忘孔子,为家乡教育出力。

那时,当地教书先生的薪水是村子各家各户凑起来的,师生们的午饭也是村里挨家挨户轮流管。得益于先生们的悉心教导,不少学生从小小的蒙馆考出去,以读书改变命运。

周边村子闻讯而来,蒙馆的学生越来越多。经过村集体商议,大家决定将祠堂的大部分建筑拆掉,扩建成更大的学校。“祠堂是一个村子里最集中、最连片的公共区域,是最好的位置。”马忠明说。

拆掉后的祠堂原址建起了更宽敞明亮的学堂,走出了更多人才。如今,学堂已升级为怀鲁小学,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仍在当地延续。

“怀鲁小学距今已有百年历史。2023年暑假期间,我们还组织了老师赴曲阜学习。”怀鲁小学校长吴伟战说,几年前,怀鲁小学校友、东阳乡贤金卓娅还回校设立了“花木兰教育基金”。

该基金会每年用基金收益的40余万元奖励品学兼优、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学生和教育工作中师德高尚、辛勤耕耘、成绩显著的教职员工,以及资助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等。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金卓娅曾在基金成立仪式上说,她仍记得在学生时代几位老师的教导,他们在她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最多。

数据显示,东阳现有乡贤教育基金62个,总额超8亿元,覆盖该市所有镇乡街道。作为东阳马生的故乡,截至目前,东阳籍的院士已有17人,高校校长、科研院所负责人100多人,博士1300多人,教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逾10000名。

过去,当地秀才为家乡孩童讲学,如今,海内外东阳人仍保有热切爱乡情怀。东阳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外东阳人目前超过30万人,43家东阳人联谊会(商会)不断密切着游子与家乡的联系。此外,有关部门每年还会将大学新生就读信息推送到各地东阳人联谊会,让青年学子在异乡找到“归属感”。(董易鑫)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