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改革促“技术优势”变“市场优势”

发布时间:2024-11-15 20:12:37 来源: sp20241115

  眼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所的王成鹏和花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成员正在为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忙得不可开交。1993年出生的90后王成鹏博士毕业后进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他带领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基于CRISPR/Cas9的月季基因编辑体系,打破了月季由于遗传转化困难且周期长、基因编辑一直未获突破的现状。

  2020年8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出台全国首个“破四唯”实施细则,论文和专利一律不再奖励,对标志性成果“一票肯定”,建立特殊人才晋升机制,开辟青年绿色通道。评选坚持业绩至上、注重贡献,对取得突出业绩的青年科研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等申报条件限制直接竞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

  在2023年5月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年通道岗位竞聘中,10名32岁以下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晋升至副高级岗位,全部为90后,王成鹏位列其中。

  “是院里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年轻人机会和舞台,也更加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王成鹏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他们将依托山东花卉产业发展需求,继续致力于构建花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解决种源和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把“破四唯”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全过程,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直接依据,关键看创办了多少企业、孵化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近年来,山东相继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指引》,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持续攻坚科技评价制度改革。

  在山东,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了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高层次人才的“聚宝盆”,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的关键支撑。着眼“建平台”,山东进一步深化科创平台建设改革。

  走进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混凝土搅拌车往来穿梭,各类机械设备高速运转,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未来这里将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李春祥说,东营聚力打造科技平台集聚盐碱地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省黄三角农高区的龙头作用,全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实验室、中试研发平台、测试验证平台、农业大数据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1.5万亩的盐碱地科研试验基地。坚持“外引内培”,在全市布局建设了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等省级以上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36处,东营市滨海盐碱地绿色开发及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3处,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

  放眼山东,全省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77个,“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拥有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2位。布局建设了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了44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丁肇中教授的带领下,揭示了太阳系内宇宙线传播的新规律,国际物理学界普遍认为该成果拓展了人类现有对宇宙线传播规律的认知边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现实却存在科研与应用“两张皮”的现象——一边是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聚焦供需双方对接不顺畅、不精准的问题,山东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要素,聚力打造一个集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成果评估交易、融资路演、中介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实体化运行的科技大市场。

  5月29日,山东科技大市场开始试营业。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对接的重要平台,大市场按照“源头—对接—转化—支撑—产业”的逻辑布置规划了七个业态服务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支持。

  “山东科技大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各类科技要素高度集中、高度活跃、高效流通的‘大超市’。”山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祝恩元说。据统计,截至7月底,山东科技大市场举办各类活动61场次,累计挂牌科技成果项目638项,挂牌金额5.17亿元,成交金额4.42亿元。

  为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山东还创新性启动了“山东好成果”工作,通过有组织的遴选和发布重大科技成果,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开辟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有效促进了“专家与企业家”“成果与市场”的双向精准对接。

  目前,“山东好成果”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创新引擎,有力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全面提升标志性产业链竞争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赵秋丽 李志臣 刘艳杰)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6日 04版) 【编辑:梁异】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