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12-25 15:19:37 来源: sp20241225

  作者:左惟(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坚定扛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1.科技现代化始终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始终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技实力不仅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从一般意义上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工业化、民主化、城镇化等。西方现代化的诞生和发展缘于多重因素,如文艺复兴带来思想大解放、大航海带来地理大发现、殖民化催生经济全球化、资产阶级革命催生民主化等。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推动西方现代化走上了快车道,极大加快了其现代化的进程。近代科技革命诞生于英国,这也是英国率先成为世界近代权力中心的主要原因。进入20世纪,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同样主要是由于美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近代以后,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萌芽是现代化的源头,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现代化的政治基础,而资产阶级完成的工业革命则奠定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科技又是经济革命的决定性力量。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我们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早在1939年,党中央就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党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推进科技现代化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当前,个别西方国家企图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对我实施以压制科技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脱钩断链”围堵。新征程上,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利用外国技术。“我们要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就得靠我们自己”。推进科技现代化,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根据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系统布局,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我们以现有发达国家人均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将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资源消耗。因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科技现代化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世界前列。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处在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爬坡过坎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3.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一言以蔽之,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能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制高点的重要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重大创新运行机制。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各种科研主体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又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生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枝繁叶茂。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强化长期稳定支持,通过税收激励等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坚持久久为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为此,要制定更多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协同互促中释放乘数效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多、需求升级快的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为此,应当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高校要承担起职责使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流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强化原始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前沿尖端技术,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世界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努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合作,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有力支撑、作出更多贡献。(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于晓】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