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出山,围观“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

发布时间:2024-09-08 14:41:29 来源: sp20240908

   中新网 呼伦贝尔1月9日电 题:驯鹿出山,围观“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

   中新网 记者 张玮

  “尔滨,驯鹿来了,不是来自北欧,而是来自内蒙古。”近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驯鹿,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萌出圈,引来游客驻足围观。

图为“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吸睛。根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萌宠平日里在哪儿生活?”

  “这支神秘的部落是什么时候下山的?”

  ……

  随着驯鹿刷屏,使鹿鄂温克猎民也架起手机开了直播,为大家讲述“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的故事。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常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

  根河市政府官方数据显示,总人口只有200余人的使鹿鄂温克族饲养着中国仅有的1400余只驯鹿。

  400多年前,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从现在俄罗斯境内勒拿河一带的俄罗克屯迁至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流域。

  1957年,使鹿鄂温克人下山定居,在奇乾设立鄂温克族乡,1965年迁居满归镇,1973年迁至满归北部17.5公里处的敖鲁古雅。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生态移民搬迁至根河市西郊,并全面禁猎。

资料图。图为北国精灵驯鹿。根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猎民尤塔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的外孙女,“牵着驯鹿走出大山,站在城市中,是姥姥生前不敢想的事。如今,我们做到了,让更多人认识驯鹿,了解部落。”

  尤塔说,姥姥一生与驯鹿为伴,她将古老且神秘的使鹿文化传承在部落里。

  从小听着使鹿鄂温克人和驯鹿的故事长大,“90后”的尤塔向现场游客和直播间的观众娓娓道来:“我和父母至今都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饲养着70多只驯鹿,平时我们就在山上养鹿。”

  “生态移民后,当地政府为我们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建造了房屋,猎民们开始发展旅游业,旅游季到来的时候,游客们可以住在我们家里,穿鄂温克族传统服饰,吃鹿奶列巴和肉串,当一天‘鄂温克人’,沉浸式感受鄂温克族文化。”

  尤塔告诉记者,2023年6月至10月,她家共接待游客1300余人次。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北京游客,“他们想要跟着我上山找鹿,山里没有信号,我们就一起喂鹿,一起坐在撮罗子里数星星,他们离开时恋恋不舍。”

  “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的生活,为了陪伴这些驯鹿,我们必须要远离城市。虽然没有信号、杳无人烟,但是驯鹿离不开森林,我们也离不开驯鹿。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尤塔说。

资料图。图为使鹿鄂温克人与驯鹿在一起。根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47岁的猎民布冬霞将自家的两只驯鹿带去哈尔滨,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冬季,我们都会把驯鹿租给哈尔滨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这里的老板也非常喜欢我们的使鹿文化。”

  几天前,布冬霞亲自到哈尔滨带着驯鹿上街“溜达”,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

  记者从根河市委宣传部获悉,近几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猎民又带着20余只驯鹿出发,参加各地的冬季旅游活动。

资料图。图为觉乐与他饲养的驯鹿。根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80后”猎民觉乐说,驯鹿本身是泛北极圈动物,喜寒不喜热,冬天低于-20℃的气温它们都会觉得比较舒适,只是缺少食物和水。“我们出来时都会给驯鹿准备一些苔藓、豆饼、矿盐等食物,它们一般都是喝深井水,不喝自来水,偶尔也会吃雪来补充水分。”

  对于像觉乐这样新一代使鹿鄂温克人来说,无论是去哈尔滨还是去别的城市,都是一种学习。“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各地如何发展旅游业,不能一直‘关’在深林里,也要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驯鹿之乡’。”

资料图。图为根河市举办冷极冰雪季开展驯鹿拉雪橇大赛。根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根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刘天野表示,“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将载着特色民俗文化艺术、文创产品,用鹿鸣呦呦让大山深处的敖鲁古雅使鹿文化走入大众视野。(完)

【编辑:曹子健】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