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笔 谱时代华章(深观察)

发布时间:2024-12-10 01:45:48 来源: sp20241210

青年作家在会场外交流。 中国作家网供图

青年作家王昆(前左二)在藏区采访。 受访者供图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下称“青创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73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工作者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青年作家围绕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话题展开讨论,会场内外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努力开掘时代生活

“当前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包括信息的变局、知识的变局,我们得升级,活到老学到老。”青创会开幕式上,“人民艺术家”王蒙寄语青年作家。王蒙是1956年第一次青创会的与会者,见证了一代代青年作家的成长。他鼓励青年作家突破小我,奔向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也赋予青年作家新的时代使命。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作家投身火热生活现场,描绘时代变迁,抒发人民心声。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李春华是一名采油工人,她被同事们艰辛工作中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创作出反映石油人精神风貌的长篇散文《我有一片戈壁》。宁夏作家马金莲深耕乡土文学,新近出版的《亲爱的人们》如同一部活生生的乡土史诗,凝聚着她对宁夏南部山区社会变迁的观察。军旅作家王昆的创作之路,是新时代青年作家胸怀“国之大者”,介入时代生活现场的生动写照。为记录下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不畏艰险,深入维和一线,深扎高原牧区,走访边疆哨所,创作出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中短篇小说集《卓玛戴着红珊瑚》、散文集《去往马攸木拉》等作品。网络文学作家马伯庸历时4年调研,聚焦近代医学史,完成长篇小说《大医》,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只有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诉求,作品才能引起广泛共鸣,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公安作家吕铮说出了青创会代表的心声。近年来,他创作了不少表现基层公安民警职业精神的长篇小说,《三叉戟》《打击队》等深受读者好评。

如何创新时代生活表现方式,是与会青年作家关心的又一重要话题。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强调,小说的“新”源自时代的“新”,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要与时俱进,捕捉时代变化的同时,洞悉人们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的转变。青年诗人王二冬认为,创新是评价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他呼吁青年作家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以“零”到“一”的突破精神,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科幻作家陈楸帆则认为,青年作家要具备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勇于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叙事的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感、又面向未来的作品。

在青年作家胡竹峰看来,创新文学表达方式要接通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中国文脉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继承传统不是让我们做韩愈、柳宗元,也不是让我们做鲁迅、废名,而是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写出我们的生活、时代的变迁。”胡竹峰说。近年来,他相继推出《惜字亭下》《南游记》《民国的腔调》等散文佳作。

融入媒介传播新格局

今年8月初,青年作家蒋在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写作生活,其中“关于写作的100个小问题”“私人书单”两个板块让她交到不少朋友。“除了介绍自己的写作情况,分享一些活动信息外,我更想借助这个平台与青年文学爱好者交流,了解他们对当下写作的看法。”蒋在说,“我们需要在互联网世界中延伸自己的文学空间。”

近年来,媒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给文学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次青创会设置10个平行论坛,其中一个便是“青年作家作品的融媒体传播”论坛。论坛上,青年作家、批评家、编辑、文学工作者与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负责人一道,就融媒体背景下的文学传播等话题展开讨论。

过去10年中,儿童文学作家邹超颖的作品通过动画剧集、动画电影、游戏开发等多种改编得到广泛传播。青年作家朴珍华通过创办微信公众号“花茶屋”和“视线”,成功打造了文学与广播相融合的原创作品平台,积极弘扬吉林延边多民族文化。从早期参与BBS和博客,将网络作为练笔之地,到抓住公众号兴起的契机回归大众视野,再到如今将微博和小红书作为重要传播方式,青年作家周宏翔表示,在融媒体时代,作家不能被动等待读者,而要主动寻找知音。一些青年作家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展示了新媒体在传播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优势。

《当代小说》副主编王玉珏指出,为适应当下传播格局变化,传统文学期刊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当好“守门员”,通过精心挑选发表作品,树立优秀作品的标准和标杆;另一方面,要将内容传播更多地转向网络、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在融媒体背景下,文学批评也面临新挑战。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朴婕强调,文学批评不仅要紧密关注文学创作动态,还要适应传播方式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武器和方法论体系。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写作方式的改变,文学批评更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为创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青年批评家杨庆祥提醒道,并非所有写作者都能适应并愿意接受现代传播方式的“洗礼”,应尊重这类写作者的选择,并为其开辟适宜的发展路径。文学创作是个漫长过程,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能只盯着短期的销售和流量等横向坐标,还需重视作品的未来影响力这一纵向坐标”。

发出中国青年之声

今年6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发布的《2024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青年作家林棹的《潮汐图》被70家海外图书馆收藏。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作。在该报告的“2024年中国图书(中文)海外馆藏数量30家以上排行榜”中,还可见张天翼、马伯庸、易小荷等青年作家的作品。

近年来,中国文学日益走向世界文学舞台,其中青年作家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本次青创会“当前形势下怎样提升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效能”平行论坛上,与会者围绕中外文学交流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等话题展开讨论,呼吁青年作家具备国际视野,向世界发出中国文学的青春之声。

湖南作家郑小驴目前有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介至海外,发表于日本、美国、捷克、墨西哥等国文学刊物。长篇小说《去洞庭》已被译为西班牙语,将在秘鲁出版。他说:“数据显示,目前《三体》英文版销量超过300万册,《黑神话:悟空》引爆全球市场,都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魅力和无穷潜质。”

“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流行,首要因素是艺术精湛,其次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传达。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青年批评家丛治辰说。

围绕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贡献青年力量的话题,与会者各抒己见。辽宁青年批评家李桂玲认为,当代文学“走出去”,不能依靠离奇的情节和固定的模式,而要在内蕴中华民族优秀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上下功夫。来自港澳台代表团的青年学者张期达认为,自媒体是文学传播的好途径,除了影视剧与游戏改编,互动视频、手游、桌游、短剧、动画、文学地理图景、文学食谱等多元文学传播形式也很有效。上海作家三三说,要注重翻译作品的“青年性”,目前翻译作品虽然数量多,但海外青年作家的作品占比不高,引进作品时应给予更多重视。

举办“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举办系列中外文学论坛,实施“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扩大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中青年作家比例……近年来,中国作协为青年作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许多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实现了作品“走出去”,为世界文坛增添了来自中国的青年之声。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