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贸合作高度互补动力强劲

发布时间:2025-01-09 15:12:14 来源: sp20250109

  2024年是中国与俄罗斯建交75周年。75年来,中俄政治互信持续深化,经贸合作结出累累硕果。5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承办的“中俄关系发展与上合组织扩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中俄合作成功经验及双边合作新领域等,为中俄关系开创更美好未来建言献策。

  “中俄两国政治上高度互信,高层往来频繁,都将发展双边关系置于重要的优先方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所长李自国表示,经济高度的互补性也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400多亿美元,提前超额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贸易目标。中国连续14年稳居俄方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俄罗斯天然气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中国汽车和电子产品在俄罗斯市场深受欢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认为,平等互信、相互尊重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双方始终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另外,两国合作还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超越了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践行了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开展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深化利益交融、实现彼此成就。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俄两国作为建立多极世界进程中的独立力量,不仅双边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还全面挖掘双方经贸合作新潜力,为世界稳定发展带来宝贵的稳定性和动力源。

  李自国表示,近日发布的中俄联合声明便释放了中俄合作的新信号。声明提出两国要持续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深化服务贸易、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还提出要加快制定并于2024年批准新版《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全力促进《纲要》落实,提升双边投资合作成效。

  “作为以生产传统能源为主的国家,当前俄罗斯以及中亚等国在能源转型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刘旭表示,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拥有比较优势,比如我们的清洁煤技术、光伏风能发电等,未来中俄两国在加强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合作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表示,当前,笼罩在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等阴云下的世界经济充满了众多不确定性。同时,个别西方国家执意推动“大国竞争”,在世界挑动分裂和对抗,加剧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中俄应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多边合作平台,相互支持彼此主席国工作、加强功能性制度建设、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点亮全球治理的“南方时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在中俄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有望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等战略对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睿思表示,我们应充分把握开展对接合作的黄金机遇期,尊重俄罗斯与中亚等国的合作理念多元化,打造开放包容、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共同体,夯实能源、贸易、物流等传统合作领域的压舱石作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生物科技、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合作领域。(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 【编辑:李润泽】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