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青年中国“科研记”:最大收获是思考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4-12-21 06:48:37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广州10月13日电 题:非洲青年中国“科研记”:最大收获是思考方式的转变

   中新社 记者 许青青

  “到中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思考方式的转变。”来自非洲加纳首都阿克拉的留学生威廉(William)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在中国求学的感受。威廉表示,除了专业知识和学历,思想和方法论上的进步,对他个人的科研和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任娇艳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加纳留学生威廉。(受访者供图)

  今年37岁的威廉,刚刚完成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威廉本科毕业于加纳的发展研究大学营养学专业,在做了两年营养健康医师后,他对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感到担忧,于是萌生了提升学历并对营养学做进一步研究的想法。

  2014年,他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山东大学学习了近一年汉语;2015年如期进入南方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18年又成功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跟着导师任娇艳教授从事大豆肽营养功效研究,并在2021年顺利毕业。

  近日,任娇艳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营养领域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作为主要贡献作者之一,威廉介绍说,这项研究发现肝脏脂质代谢失衡是机体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利用定向酶解制备的大豆肽可调控肝脏线粒体代谢重编程,使得受损线粒体功能恢复,从而有效改善营养状况。

  威廉还主持了一项中国科技部2022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外国青年人才计划,并参与了2022年度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题。

  在中国10年的求学生涯中,威廉一直和中国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一样,过着刻苦钻研“痛并快乐着”的生活。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成绩。”他回忆刚到中国时面临的压力和彷徨,是中国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给了他坚持下去的信心,“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威廉说,这十年,不仅在中国收获了知识和学历,还通过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奇妙有益的帮助。“以前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只会忧伤沮丧,但是现在我会积极面对问题,并通过跳出思维框架或惯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来自非洲的学者,威廉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10年前,威廉带着美好心愿来到中国求学,如今已博士后出站的他,还将继续在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支持下,开展在加纳的临床试验,以及项目后期在非洲等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持续推进。

  威廉表示,很期待未来该项目的中非合作团队能将科研成果相关的生产技术,在加纳乃至整个非洲地区全面推广,为中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转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完)

【编辑:王超】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