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劳动者职业上升渠道(两会后探落实)

发布时间:2024-09-29 19:15:21 来源: sp20240929

  核心阅读

  江苏省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紧扣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梯次性培训。借助智能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员工提升技能;针对新兴产业,探索订单式实训,促进高校毕业生快学技能、顺利就业。

  

  打开电脑、登录界面、查看数据……每天早上8点,江苏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板材事业部宽厚板厂首席操作师黄龙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全流程智能制造平台,了解昨晚设备运行、生产效率、能耗成本和质量管控情况,如同一名“数据管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轧钢的过程被“搬”上屏幕,黄龙的工作场地也“搬”到了屏幕前。

  制造业升级带动从业人员一起转型,这是江苏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一个缩影。

  江苏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紧扣“制造企业要什么、一线职工缺什么”,开展针对性、梯次性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体系,提升劳动者先进制造技能水平,推动培训资源向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产业技术工人生产必备环节集中。两年来,全省开展制造业技能培训81.9万人次,促进技能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度契合。

  企业转型带动老员工技能升级

  作为一名轧钢工,从2001年进入南钢工作,黄龙不怕苦不怕累,在500多摄氏度的钢板旁观察、卡量、记录,一站就是几小时,在近20年里练成一身好手艺。时间到了2020年,他的职业生涯却迎来挑战。

  这一年,南钢开始建设“智慧运营中心”,通过生产流程再造,让工业大脑和智慧算法辅助决策,助力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

  数字化改造中,传统的操作被优化提升,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岗位和新的技能要求。“我们对智能制造感到陌生,不知道自己能否跟上企业发展步伐。”黄龙坦言,就在大家既担心又迷茫的时候,公司给员工们吃下一颗定心丸:会带着老师傅学习新技能、一起转型。

  “培训分两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南钢板材事业部设备处数智化开发室主任沈延祥介绍,理论学习阶段,公司邀请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从智能制造的内涵讲起,对标国内先进企业生产线,带着员工实地学习,增长知识。

  在实操环节,黄龙等老师傅深度参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产线项目,边干边学。“我们在生产中的动作、时序、轨迹等,被采集到计算机中,通过建模生成标准化操作指令。”黄龙说。

  黄龙介绍,和过去温度高、噪声大的环境相比,如今在安静敞亮的远程操作控制中心工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而生产效率快速提高。

  “数实融合与技能提升同频共振。”南钢人才发展中心主任仲崇波介绍,去年热轧产线年产突破160万吨大关,全年20次破月产、日产、班产纪录。2020年以来共培养出12名岗位生产骨干,3人被评为二级操作师,5人被评为轧钢工技师,3人成为技术管理人员。黄龙也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江苏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郭毅介绍,在制造业关键领域,江苏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两年来累计开展数字技能获证培训28.3万人次,深度赋能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技术工人转岗适岗稳岗。

  订单式实训帮毕业生快学技能

  “面试通过的那一刻,我激动极了。”今年22岁的陈国斌是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3月份已基本确定就业单位——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属于苏州市重点打造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小伙子坦言,去年秋招时始终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总感觉自己在技能水平上还有所欠缺。今年2月下旬,他经学校推荐,与近50名同学来到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参加毕业前的专项技能提升项目。

  实训中心负责人刘振声告诉记者,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长,但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制约青年就业的因素之一。2023年,常熟市率先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运营模式,成立了省内规模最大的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为苏州乃至长三角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培训并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

  针对不同生源,实训从两周到3个月不等,既有针对1家企业的,也有面向某个行业的。陈国斌报名参加的是汇川机器人项目。

  “第一周是机器调试课,把公司生产线搬进实训基地。第二周是机械手与工业视觉入门课,相当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预演。”项目讲师刘东介绍,学生在校时已学习机械原理,也掌握了电器设备的操作,但大多数学校设备是教学式的,与企业实操中的工业级设备存在差距。机器调试课帮助学生完成从教学环境到工作环境的切换。机械手与工业视觉入门课,帮助学生从单向操作“进阶”到联合操作,触摸到工业实操中的前沿技术。

  “实训项目帮助我接触到更高的平台、更理想的岗位。”陈国斌目前已转入汇川公司实习,6月毕业后直接入职,同来的同学也陆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近年来,江苏省人社部门强化培训就业导向,积极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模式。特别是聚焦数字职业、制造产业和平台经济,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实施青年群体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培训,有效贯通培训资源与岗位需求,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高校毕业生快学技能、高质量就业,有效缓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

  校企融合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眼前的电脑屏幕上,呈现着一台设备的三维图像,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设备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别看设备外观平平无奇,但它其实是一款大有作为的智能线槽导轨切割机。

  “结构设计绘制已经完成,即将进入最有挑战性的制造环节。”李昊介绍,这既是课堂作业,也是企业课题,自己对此干劲十足。

  2022年夏天从常州技师学院毕业后,李昊入职江苏震旦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后他感到自己技能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便向公司提出想要参加母校在当年9月开办的首届全日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高级技师班。

  “适逢企业由电气类向机械类跨界转型。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等关键岗位,对高级技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江苏震旦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总经理周荣俊介绍,了解到校企融合的办学特色后,企业主动为李昊报名,为他支付学费并发放基本工资,让他安心脱产学习。

  智能装备学院授课老师王村伟告诉记者,本班学生有24人,除8名学员是青年教师外,其余16名来自各制造业企业。两年学习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个性化定制课程,每周4天在校学习、1天在企业见习。教学案例都来自企业生产一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标准。

  李昊领到的课堂作业,就来自震旦公司的实际需求。

  “公司在控制柜布线过程中,需要大量不同长度规格的线槽和导轨,传统办法切割精度一致性差、效率低,亟须开发一款智能线槽导轨切割设备,提高产品竞争力。”王村伟介绍,公司指定了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学校也选出精通机械结构及液压系统设计的学校导师,双导师与学员协同攻关。李昊在技改任务中激发出主观能动性,完成了全产业链、跨工种的复合型技能学习,将在毕业前通过考试获得高级技师等级证书,成为企业急需人才,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江苏全方位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发挥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郭毅介绍,目前全省建成技工院校119所,学制教育在校生27.6万人,与1830家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企业新型学徒班2005个,共建实训基地1567个,建设129个数字技能类专业,打造40个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度匹配的品牌特色专业群,专业与地区主导产业匹配度超70%。每年向社会培养输送的7万名毕业生中,66%达中级工水平,34%达高级工及以上水平,制造类毕业生占总数一半以上,总体就业率达98%以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1日 13 版)

(责编:白宇、卫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