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传统文化 打造育人“金课”

发布时间:2024-11-24 22:36:29 来源: sp20241124

  【光明时评】

  台上转扇舞袖、挥棒耍枪,台下座无虚席、欢呼不断,日前,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程的一段上课视频火遍全网、引发热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成为高校“顶流”,绝非个例。近年来,天津大学的“泥人张百年技艺传承与经营实践”广受学生好评,山东大学的“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被学生誉为“最棒选修课”,厦门大学的“国剧赏析”堂堂爆满……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走进高校课堂,成为备受青年学生追捧、喜爱的“宝藏”课程。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叫座”又“叫好”,见证了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许多当代青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他们青睐汉服唐装,追逐非遗文创,流连古迹名胜,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倾心认同。高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能有效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帮助青年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浸润下修身养性、成长成才。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也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了新一代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并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添动力活力。这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破圈”相遇,为我们更好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金课”带来不少启示。

  精炼优质内容是根本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往往学分有限、学时紧张,从丰富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中甄选和提炼出优质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着重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着重生动讲授中华文明内蕴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布地域广、传承形式多,各地区各领域都保留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育人内容,这对高校依托专业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拿手课、就地取用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课、引入他山之石打造传统文化新鲜课等,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便利。

  创新教学形式是重要条件。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历史之中,掩映于古籍之内,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的必要之举。当前,有的高校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沉浸式体验传统曲艺书画创作之美;有的高校以现代技术赋能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在“时空穿梭”中感悟厚重历史;教育部每年举办的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更是鼓励支持青年学生走出课堂,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学思践悟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既带给青年学生新奇的文化体验,也赋予了传统文化鲜活的时代表达,让原本凝结于古人生活中的丰富智慧跃动于时代青年的日用之间,充分激发了青年学生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价值引领是最终目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只有引发思想共鸣、实现价值引领的传统文化课程,才是真正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优质“金课”。青年学生之所以拥抱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于优美灵动的东方神韵为他们呈现了一场场艺术盛宴,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向上向善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激起了当代青年的心灵共振。正如在中国古代建筑鉴赏类课堂上,同学们常常既惊叹于精美绝伦的传统雕刻技艺,又深深感动于古代匠人身上的探索精神和专注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人文精神在其中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这启示我们,打造传统文化育人“金课”,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并自觉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核,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始终是最重要的。

  (作者:刘水静、胡欣欣,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