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时代芳华 《十月》举办诗人海子纪念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17 08:28:34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说不尽的海子——纪念海子逝世三十五周年,暨《十月》‘海子纪念小辑’分享会”日前在SKP书店举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冷霜、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研究员戴潍娜、《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等五位著名诗人共同出席活动,并与线上、线下读者进行了互动。

  本次活动由《十月》杂志社主办,是十月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

《十月》举办诗人海子纪念活动。《十月》供图

  今年正值诗人海子诞生六十周年、逝世三十五周年。多位批评家、文学史研究者在相关文章中确认:在海子生前,对其作品的推出主要来自《十月》杂志和编辑骆一禾。在总共17期的“十月的诗”中,海子作品独占3期;除了诗作之外,1987年第6期还刊发了海子的短篇小说《村庄》(4则);1988年夏,海子在《十月》得到了短暂生涯中稀有的嘉许:他的组诗《农耕之眼》获得“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骆一禾早已成为中国新诗的杰出代表,也是《十月》所见证的当代文学史重要一页。多年之后,2024年3月,《十月》新刊推出“海子纪念小辑”,邀请当代诗坛的重要批评家、诗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撰文,纪念诗人海子。

  臧棣是本次《十月》“海子纪念小辑”的六位作者之一。臧棣认为,从海子的诗歌中可以读出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这是诗歌文化中一笔非常珍贵的遗产。海子隶属于第三代诗歌,但他对诗歌作者的定位是“王在写诗”,这是非常孤绝的主体确认,因此他的诗歌里充斥着非凡性甚至是非人的生命语言。臧棣强调,海子也有快乐的一面,读者们要感受到他写作中的“狂喜”,并且,这一“狂喜”这与海子的哲学素养和美学追求密不可分。

  西渡对海子的长诗有丰富的研究,他认为,海子的长诗创作最初有一个冰河期,冰河融化后才来到河流期,到土地,再到火。“实体”是海子河流期的中重要概念,到他写作“太阳七部书”的时候,这个“实体”某种程度上已经退位了,替代它的观念是“幻象”。海子早期的风格非常雕琢,后来随着内部热量的增加,逐渐把冰的形式融化,到最后完全没有形式。诗歌的激情最终变成了火焰给自己赋形。

  冷霜表示,海子能够从自身的日常经验中突入到人类初民的意识状态,他的写作给整个汉语新诗带来非常不同的质地。同时,海子在当代精神史层面也有特别的意义,其作品组成了当时诗歌写作的精神氛围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种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影响深远。

  戴潍娜当日坦言,自己最初写诗是从模仿海子开始的,与西渡等人不同,到了她这一代人时海子已经被搬上了神坛。在她看来海子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真正拓展了一代人、现代诗乃至民族的个性,他的诗歌语言中承载着那份并未被磨平的风华正茂,这份风华正茂真正融入了时代的芳华。海子之后的诗人,身上时刻都会闪耀着他的精神碎片。戴潍娜同时认为,爱的不可得以及无能为力的一面,构成了海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又转而汇聚进入喷薄而出的生命意志力。

  彭敏是本场活动的主持人,他将海子诗歌置于更加开阔、更加深久的历史空间中去再次辨认,与嘉宾们共同探讨了海子诗歌的宝贵遗产、对同代以及后代诗人的影响和海子的评价问题。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海子的理解和欣赏也在变得更加客观、更加准确、更加深厚。(完)

【编辑:刘阳禾】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