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掘内涵丰富的长江文化(传承之光)

发布时间:2024-12-09 08:20:37 来源: sp20241209

  距今6000年左右的城头山遗址。

  距今5800—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

  距今3500—3200年的盘龙城遗址。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几代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不断丰富着长江文化的内涵。

  提炼长江文化的鲜明特色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从浩瀚的考古资料中可以提炼出诸多亮点。

  这里有以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陶器制作地为特色的万年文化之路。长江流域有距今200万年左右的巫山人和建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距今100万年左右的郧县人、距今75万年左右的梅铺人、距今50万年左右的白龙洞人、距今35万年左右的南京猿人、距今5万年左右的黄龙洞人,也有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汉阳人,亦有从山洞走向平原的鸡公山先民等,发展脉络清晰连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进化并诞生智慧,留下了宝贵的足迹。

  距今2万年左右,长江中游的江西仙人洞先民开始制造陶器;距今1万年左右,长江下游的上山先民完善陶器制造、驯化栽培水稻、发展农业。之后的彭头山先民锄耕农业、村居生活;跨湖桥先民耜耕农田、饲养家畜、造船制玉;城背溪先民仰观宇宙、洞察天文,刻石以记之;柳林溪先民雕石塑像、刻画记事。

  这里可以看到以凌家滩、良渚、石家河为代表的5000多年文明。凌家滩先民阶层分化、以玉殓葬、彰显身份;屈家岭先民统一有序、蓄水灌溉、大兴土木,强势发展;良渚先民兴修水利、堆筑城墙、规范用玉,等级森严;石家河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引水挖渠、捏塑雕玉,盛极一时。

  以“金道锡行”为核心的青铜文明之光熠熠生辉。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南下控制南方的矿石资源,以盘龙城、曾国为代表的地方重镇保障了铜矿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铜绿山先民采矿冶铜、富足地方、输送中原;三星堆先民制造黄金、雕刻象牙、祭祀礼神;曾国先民热衷音乐、乐理开明,影响深远;吴越先民善造兵器、冠绝天下;楚国先民率起长城,立县治、改书写,有高超的丝织技术和渊博的数学知识。

  更可看到秦汉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开启华夏文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南方与北方的文化交流融合,战国以来,各地域的人群互相学习、融合进步,华夏民族迈向了新的征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交流往来的路线。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中华文明吸取更多来自其他文明的优良基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长江沿线文物资源丰富,考古成果突出。仰韶时代黄河流域的彩陶经过枣阳雕龙碑传至三峡地区的中堡岛遗址,是黄河文化对长江文化的影响。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北上至南阳黄山、洛阳苏羊遗址等地,之后也有楚文化北上问鼎中原。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不断地碰撞和融合,激发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内生动力。

  同样,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精华,融入自身的发展。曾侯乙墓出土产自西亚地区的蜻蜓眼,楚国的丝绸也传播至阿尔泰地区;汉代兴起的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国际视野更加宽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17世纪兴起的万里茶道,从福建、湖南、湖北到俄罗斯再到欧洲大陆,并且沿用至今,是一条“活着”的文化遗产传播路线。

  实现长江文化资源的高质量转化

  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其干流和支流流经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沿线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有三星堆、金沙、良渚、凌家滩、钓鱼城、城头山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建设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弘扬长江文化的必然选择。通过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挖遗址内涵,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活化长江文脉的历史场景,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才能讲好长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长江流域水利文明研究,多种方式展示先民的水利思想和水利文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因地制宜、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结构,距今5100—4800年,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发现了由外围的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人工堤坝组成的外围水利设施和城址区的古河道及水城门系统构成的一整套水利系统,在保证良渚先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可以使城址区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发现了从城北部进入城壕(护城河)和城内的水系、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东河引水工程等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一直沿用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此外,长江流域的城头山遗址、凤凰咀遗址、城河遗址、纪南城遗址等都发现了利用水资源的遗迹和现象。长江流域水利系统的考古发现展示了长江流域先民成熟完备的水利思想和高度发达的水利文明,这不但可以为长江文化的高度和厚度添砖加瓦,更可以显示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

  从屈家岭到石家河,不仅可以重温先辈在1954年石龙过江水库文物调查时发现屈家岭和石家河遗址的兴奋心情,更能够感受到长江中游文明北进中原时强盛的文化面貌。从盘龙城出发到铜绿山,再到擂鼓墩和苏家垄,可以了解中原王朝通过地方政权控制南方矿石资源输送至权力中心的过程。从潜江龙湾到纪南城再到熊家冢,从离宫别苑到政治中心,再到楚王死生之地,车马陪葬,视死如视生,能够感受楚国的强大和楚人的浪漫情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的长江滋养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和长江文化,长江沿线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自然造就了长江沿线美不胜收的景观,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挥斥方遒,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这些都应该纳入传承和保护的范围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1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