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理解、多动些脑筋,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4-09-09 04:22:06 来源: sp20240909

原标题:多一点理解、多动些脑筋,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下课铃响了,本该热闹的校园却仍然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除了去卫生间不能出教室,只有在固定的课间时段才能去打水,甚至,在教室不许大声说话——近日,多地普遍出现的“中小学校课间圈养”现象登上热搜,引发众多家长、学生共鸣。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媒体多次关注“寂静的课间十分钟”,呼吁“让孩子‘疯’一会儿又何妨”。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此前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可引人深思的是,既有呼声又有政策,这么长时间过去,为何“课间圈养”却仍是困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道难解之题?

几乎每个人都明白,“课间圈养”养不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却为何长久走不出这个“怪圈”?“寂静的十分钟”背后,学校有哪些顾虑、家长有什么诉求、孩子有怎样的内心期待?怎样尽最大可能解决问题,把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1.重视课间十分钟的育人价值,为校园生活适度留白

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课间十分钟是一份美好的记忆。或是在教学楼外呼吸新鲜空气,或是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或是和同学说笑聊天……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调整身心,也能为集中精力上好下一节课做准备。但如此畅快的课间生活,如今却在不少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做完课前准备后,老师只允许喝水、上厕所,不能随意下楼,也不能交头接耳。实在无聊时,我要么发呆,要么在脑海里想象有两个小人在大战。”北京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成成说。

“‘入班即静、入座即学’,学校每个孩子都会背诵这句话。哪怕是课间出去上厕所时跟别班同学说话,被发现了也会被扣分。”北京小学生家长杨女士则告诉记者,如此严苛的规定对于她8岁的、活泼好动的儿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在社交平台上,家长们对“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的描述更是五花八门:有孩子因在学校长时间坐着直喊“尾椎骨疼”;有学生吐槽“课间十分钟,拖堂两分钟,上厕所时间都不够”;甚至还有学校详细规定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种类、声音大小,同时规定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班分扣罚挂钩……

“‘以安全之名’的因噎废食”“教育懒政”……一时间,大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学校。而面对指责,不少学校则表示,自己也是有苦难言。

“每天最操心的是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大课间,一个是放学出校,全校老师‘严阵以待’。”深圳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再碰到不太理性的家长,学校就会很被动。”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据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而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约50%,原因大多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课间圈养”成为不少学校的首选。而在这种“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们不只是失去了快乐的十分钟,诸多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短板都凸显出来。

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课间需求,却被熟视无睹。“上学刚几个月,7岁的女儿就得了尿道炎。仔细一问,厕所太少,每次课间去都要排长队。孩子干脆整天不喝水。”一位家长反映。

有的学校则在“课间圈养”的基础上“层层加码”,实际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如发明了“小预备”制度,即在正式上课铃响前三分钟响一遍预备铃,学生需立即回座朗读古诗或课前准备,这样,“又多学了三分钟”;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方便管理,连25分钟的大课间也不让学生自主活动,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做操,之后就要求其回教室,还拆掉了校园里的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

“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教授田宏杰认为,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非常重要,在“换换脑子”的背后,课间十分钟还有着别样的教育价值:“看似短短十分钟,却可以在与伙伴的谈天说地中了解世界、社会和他人,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在小伙伴三五成群的‘八卦’‘吐槽’中形成对事件是非曲直的判断,建构起社会规则意识;可以在与小伙伴游戏中,感受到默契、联结、友爱等积极情感,或难过、尴尬、失望、愤怒等消极情感,提高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无法实现的。”

2.好的课间生活应“多姿多彩、闹而不乱”

随着讨论日益热烈,新疆伊宁、山西太原、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等多地近日分别就“课间圈养”问题作出回应:有的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强调课间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有的地方则表示,课间10分钟时间比较短,学生主要用于喝水、上卫生间、调整状态,不建议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这样的回应,不少受访教师和家长并不满意。

“有的班级离操场很远或所在楼层较高,孩子们可能刚到操场就得回教室。迟到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气喘吁吁,光是调整就要很久,非常影响下节课的学习状态。”一位教师认为,与“课间圈养”一样,上述不考虑实际情况就承诺让孩子们去操场自由活动,或者委婉表示“现状不易改变”的态度,同样是一种粗糙的管理。

天津一位家长则向记者讲述了其孩子所在学校的做法:在楼道里放了几个垫子,课间时让孩子分组去楼道里做仰卧起坐,实现“错峰有序活动、休息”。

“既出教室了,也放松眼睛了,还运动了。可这就是好的课间生活吗?”没过几天,孩子就向他吐槽,“下课了还得体训,还不如在座位上坐着”。这位家长非常无奈:“看似向前走了一步,‘动起来’了,可孩子却感觉连课间都成了‘被组织’的‘机器’。”

对此,上述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将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等。

相关专家也认为,只有先引导家校树立起理性的课间活动观念,甚至更深层的权责观,才有进一步讨论“如何经营好课间十分钟”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首席专家、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吴遵民认为,视角的转换至关重要:“如果从管理本位的角度出发,无论怎么防范都会有风险存在,家长仍然会‘出了事就找学校’,学校则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课间十分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孩子有质量地动起来。家校都要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磕碰在所难免,要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家校达成共识的是:好的课间活动究竟什么样?

“并不是每个课间都把孩子们‘赶’到操场上就是最合适的做法。重要的是为孩子创设出多种可能性,供其自由自愿选择。家校可以结合学校具体的办学环境等,携手商讨出一份适当的方案。”吴遵民认为,好的课间生活不能只有一种样子,而应该是多姿多彩、闹而不乱的:“有几个基本要素必须考虑到:一是孩子需要离开座位以活动身体,二是需要接触自然以调节思绪,三是需要自由的同伴交往来学会交流与合作。”

3.多些关心、多用巧思,创造“充满呼吸感的校园生活”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势在必行。教育部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受访者一致认为,给孩子一个安全、科学、快乐的课间十分钟,需要家校携手,集思广益、精心设计。

这首先需要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兜底”,把学校从“承担无限责任”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法律法规,更加合理地界定学校和老师的权责,不能无限扩大、‘一刀切’追责。同时,应健全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引入商业保险,完善学校保险体系。”田宏杰建议。

有网友建议,可在课间十分钟时在学生易发生安全风险的点位设置“护导”岗位,及时发现学生课间游戏中的不当行为并加以引导、防范风险。

“多一双‘眼睛’,多一分活力。”吴遵民也持同样的观点:“比如,学校可与社区合作,引入‘银龄计划’教师或社区老年志愿者作为课间护导员,给予其适当补贴,既避免了给教师增负,又能使老年人发挥余热。”

做好“兜底”安全保障的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作为,多动一些脑筋,多用一些巧思,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开发优化课间活动空间,提升学生课间生活的质量。

“让孩子课间‘动起来’指的是生命的流动,并非剧烈的运动。如果来不及去操场上活动,那可以在楼梯拐角处放一缸金鱼、几只乌龟,在洗手间的窗台上放一盆鲜花,或者在走廊的墙壁上经常更新一些互动性的画作,积极创设探索空间,让孩子随处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灵动。”吴遵民说。

为孩子们编写课间游戏手册,打造教室内外的微景观和活动点,精心选购安全、益智与趣味兼具的玩具,召开班会和学生共同制定“课间游戏公约”……浙江某小学教师齐传鹏把课间十分钟当作一个项目潜心经营:“以疏代堵,以安全有趣的活动代替追逐打闹,并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对孩子身心成长是有益无害的。”

“一张一弛,充满了呼吸感的校园生活才能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吴遵民认为,这一场关于“课间十分钟”的讨论,或可引发整个校园生活的重构:“几十年前,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就主导过一场‘大小课穿插进行’的教学改革:语数英等学科设置为50分钟的大课,音体美等学科设置为30分钟的小课,大小课穿插进行,原有的小课间则都延长为15分钟,这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实施,也让学生愉悦地、有节奏地学习。这种错落有致的课程安排,未尝不是一种尝试的方向。”

网友关注

打破“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网友支招

近期,我们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推出#“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究竟该如何打破#的网络调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投票、参与讨论。当问及“课间圈养,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时,51%的网友认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还处于高压的应试状态”,29%的网友认为“学校担心孩子课间玩耍带来安全问题”。网友“大大大哒侠的小号”表示:“都是楼房,下去玩很不方便!”网友“五点的炊烟”留言:“我小时候被‘圈养’过,因为有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受伤,家长因此过度维权和闹事。”

当问及“寂静的课间十分钟该如何打破”时,“安全保障”是网友最重视的因素,其中,32%的网友认为“家长要明白校园安全风险不可能百分百杜绝”,18%的网友认为“要建立健全保险机制,缓解家校安全顾虑”。此外,还有24%的网友建议,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缓解如课间厕所排队等现象”。网友“小猫哇小猫”直言“最讨厌课间上厕所排队,女厕所永远都是排到大门口。为什么不能多建几个?”15%的网友建议要“因地制宜创设课间活动空间,如涂鸦墙、跳格子区等”。还有网友留言:“强烈呼吁课间延长到15-20分钟!”

(记者 邓晖)

(责编:李昉、李依环)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