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丨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发布时间:2024-12-21 11:04:42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北京3月7日电 题: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中新社 记者 谭馨章

  1975年,一位乌拉圭少年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开启了在中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说,与中国的缘分几乎贯穿他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生。他就是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Pablo Rovetta)。近日,在北京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罗维塔讲述了他作为亲历者观察、感受到的中国发展和变化的故事。

视频:【东西问·汉学家】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均八次来中国的乌拉圭人

  罗维塔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孩童时期,他的父亲是一名书商,20世纪60年代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创办了新生书店(Nativa Libros),在乌拉圭和南美地区发行出售有关中国的各类书籍。

  年幼的罗维塔首先被讲述中国的画报深深吸引,有孙悟空、愚公移山等故事,有故宫、天坛等景致,也有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场景。对罗维塔而言,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既陌生又有趣。渐渐地,放学后或星期六,他常去父亲的书店津津有味地阅读与中国有关的各种图书,从画报到文学作品,读了老舍、巴金等人的作品,看过徐悲鸿画的马、齐白石画的虾……他对中国的兴趣和感情日渐浓厚。

2022年,罗维塔在北海公园游览。受访者供图

  1975年,17岁的罗维塔与父母和妹妹一起前往北京。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他说:“我在画报上看到过这里。”当画报中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罗维塔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天安门广场真大。有人告诉我,这个广场可以容纳100万人,当时乌拉圭的总人口不到300万,也就是说,可以容纳三分之一的乌拉圭人口。”

  罗维塔表示:“我是从南半球来到北半球,从距离北京最远的城市之一来到北京。对我来说,看到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是有意思的。”

  此后,罗维塔在中国生活了20年。他学会了夏天喝热水、冬天吃冰棍、在雪地上骑自行车等等。1995年,他前往西班牙生活,但与中国的缘分一直延续。从1995年到现在,他来过中国200多次,平均每年约8次。他说:“我或许是来中国次数最多的乌拉圭人。”

2023年年底,罗维塔在北京后海附近的胡同中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与改革开放同步见证中国的发展变化

  “从改革开放初始一直到现在,我看到了中国及中国百姓在各个方面的变化。”罗维塔表示,“不用看经济统计数字,不用阅读分析家的评论,我从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交通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不是一种口号,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实。”

  今年春节前夕,罗维塔再次来到北京,感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以出行为例,刚来中国的时候,他曾在清华大学读书,那时如果要去北京市中心,只有两种方式“进城”——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而现在,北京街头车水马龙,而且路上行驶着很多电动汽车,数量比他在西班牙马德里街头看到的更多,也更现代化。他还提到,“在北京,现在如果说去机场,别人会问去哪个机场,因为北京的国际机场就有两个。”

北京清华大学校园风光。王商林 摄

  美食,是罗维塔对中国感兴趣的另一个点。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中国民众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上一顿丰盛的佳肴。而现在,只要想吃美食,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让罗维塔高兴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拉美产品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走进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说:“中国民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引进来的世界各地的美食非常丰富,现在去餐厅可以吃到乌拉圭牛肉、喝到乌拉圭葡萄酒,这在5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智利车厘子、秘鲁蓝莓、墨西哥牛油果……”

  不仅如此,便捷的手机支付、精准的导航定位、及时的外卖服务、焕然一新的首钢园、酒店大堂工作的机器人……这些变化,罗维塔都亲眼看到了,也亲身感受到了。他说:“如果接下来5年我不来中国,到时候,我将不敢讲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肯定会有许多我难以想象的发展和变化。”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期间的首钢园。郭海鹏 摄

  罗维塔表示,到2025年7月,距离他第一次来中国就满50年了。“谈起这近半个世纪我在中国记忆深刻的经历和亲身体验到的变化,那可能要写一本很长的书……”

  “每个除夕夜,我一定要吃饺子”

  罗维塔习惯随时携带一个小本子,遇到新鲜事和新奇的词语就记下来,或者让别人帮他写下来。“研究中国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每天都能从中国学到新东西。”他说,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他每次来中国都要打开电视看新闻,不仅是为了练习中文,还能从中学到很多新鲜词。

  罗维塔笑着说:“中国人很聪明,可能很早就预见到世界上会出现手机。所以,中国人可以用一只手吃饭,用另一只手表示数字1到10。”他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这样,他们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吃饭,或一边打电话一边比划数字。”

  罗维塔喜欢中华文化,因为其中包含的很多内容他都亲身经历过,有着不一般的情感。比如他很喜欢汉字,在清华大学读书的经历是他记忆最深刻的体验,当时记笔记、学课文、做作业、考试等都要用中文,而他至今都保留着当时的笔记本;他举例说,他来中国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与父母一起去中国朋友家学习包饺子,从那以后的每一个除夕夜,不论他在哪里,一定要吃饺子,“即使我一个人,也要找一个中国商店买一份速冻饺子”。

  在罗维塔看来,虽然自己是个外国人,但通过近半个世纪与中国交往的经历,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很多元素。“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我的文化背景除了来自乌拉圭以外,还饱含着中华文化元素。”

  专家简介:

  巴勃罗·罗维塔(Pablo Rovetta),乌拉圭汉学家,乌拉圭“东方深思网”创办人,著有《70年代在中国》一书,讲述他作为亲历者在中国经历的历史性大事,参与作品集《中国现代短篇杰作选1919—1949》《拣珍珠——短篇小说佳作》等多本中国文学著作的西语翻译工作。

【编辑:胡寒笑】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