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科技创新成就述评

发布时间:2024-12-10 14:44:40 来源: sp20241210

  这样的瞬间令人振奋:中国人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标注中国高度;“奋斗者”号万米极限深潜,刷新中国深度;港珠澳大桥联通三地,显示中国速度。

  这样的数据令人自豪: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5G基站总数330多万个,高速公路、高铁、5G网络规模等稳居世界第一。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上天入海、探秘宇宙,一项项接连问世的重大工程,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国之重器,彰显新时代工程科技创新活力、实力。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工程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展示大国气象,工程科技托起重大工程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巡天、北斗指路、动车飞驰、C919翱翔……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科技托起一项项重大工程。

  工程科技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岭南冬日天朗气清,伶仃洋上烟波浩渺。

  2023年11月,长达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约6.8公里、双向八车道,建设世界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工程的难中之难。

  建设团队创新性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32节巨大钢壳沉管水下“牵手”。为顺利安放沉管,工程科技人员自主研发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深中通道以“桥、岛、隧、水下互通”集群工程,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世界首次高铁下穿机场航站楼、世界最大的无结构缝一体化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融合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山东港口青岛港建成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时代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口、中国机场建设有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从蓝图变为现实,工程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擦亮中国制造“国家名片”——

  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长江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攻克发电机组结构、水力设计、发电机通风等技术难题,研制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这座超级水电站让中国水电的“国家名片”更加闪亮。

  重大装备,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竞争力的有力证明。

  徐工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人称“全球第一吊”,这背后是从发动机到液压油缸、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升级;

  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应急救援的利器,这架飞机展现的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硬实力,背后是从设计、制造再到总装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锻压机、盾构机等接连下线,工程科技创新铸就大国重器,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广东江门,一座巨型实验装置正在抓紧建设。

  拥有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成运行后,有望首次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

  安徽合肥“科学岛”上,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开展新一轮物理实验,朝着更高目标发起挑战。

  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等条件和各种尖端技术于一身,2023年4月,该装置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新时代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刻下一个个中国创新高度。

  增添发展动能,工程科技助推产业创新

  2024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航第四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入列,国产大飞机常态化、规模化商业运营稳步推进。

  1月7日,上海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安全泊港,完成商业首航。

  国产大飞机起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设计研制C919,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航空工业发展增添新引擎;打造“爱达·魔都号”,联动和管理361家全球供应商、1105家二级配套企业,我国造船工业整体再上新台阶。

  重大工程与产业发展相向而行,正是工程科技创新强大牵引力的生动写照。

  提速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焦作焦煤千业水泥公司,5G智能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手持操作杆面对电脑屏幕“挖矿”。

  屏幕另一边,只需8分钟,一辆无人驾驶运输车完成石料装载。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运输车按设定好的路线,自动到下料口卸料。矿道上,满载矿石的卡车行驶井然有序,一台台自动组队,钻、铲、装、卸一气呵成。5G赋能,无人矿山智能采矿节省了人工成本,保障了生产安全。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折射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图景:

  凭借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技术,生产线装上“火眼金睛”,360度完成对目标零件的采图、分析、分类,质检效率提高10倍以上;

  凭借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大脑”,制造工厂根据数据精准报价,科学测算每道工序时间,排产时间从平均4个小时压缩到半小时。

  动能转换提速,传统行业向高精尖升级迈进。

  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北京中关村亦庄园,打开手机上的应用软件,输入目的地,轻点几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很快来到身边。行驶期间,屏幕上的车辆速度、轨迹和道路环境三维信息等清晰可见。

  人工智能、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技术加持,自动驾驶开辟交通出行新路径。汽车智能化驱动电动化,电动化承载智能化……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新机遇,先行一步布局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构建系统完备、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

  以新技术开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程科技是关键一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着力改善民生,工程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工程科技,铺展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图景,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创新红利不断释放,增进民生福祉。

  从环境保护到食品安全,从守护生命健康到便捷交通出行,新时代以来,工程科技创新红利不断释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厘清重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用数字孪生“智慧大脑”监测河道水质、水位等信息,水污染治理更加科学高效……工程科技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加速发展……工程科技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研发植物性农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数字技术赋能,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工程科技创新让人们畅享舌尖上的美味。

  ——创新持续走向深入,满足民生期待。

  “用热自主可调”,这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供暖系统带来的悄然变化。工程科技创新持续走向深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惠民成果。

  吞服一粒小“胶囊”,15至30分钟便可完成胃部检查;时间分辨率突破200皮秒,新一代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精准识别病灶……一系列医疗技术前沿创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构建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数值模式体系,24小时预报中国东部区域仅需30分钟左右,气象预报越来越精准……一系列防灾减灾技术探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杂交水稻新品种帮助马达加斯加农民提高粮食产量,菌草技术带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农民脱贫致富,先进节水灌溉系统助力破解埃及农业发展干旱缺水难题……中国工程科技创新不断为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航天梦到大飞机梦,一路行来,工程科技砥砺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汇聚起复兴路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

  “十四五”期间,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关键技术研发;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上月球……一张张时间表,彰显我国工程科技迈向尖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新征程,攀登新高峰,新时代的中国,工程科技创新大步向前!

  (本报记者喻思南、吴月辉、刘诗瑶、谷业凯)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