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4:31:10 来源: sp20241223
图为《牡丹亭》剧照。 上海昆剧团供图
核心阅读
新时代,戏曲依然肩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需要持续释放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不断繁荣发展,更好担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元素,追求古老戏曲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文化与都市审美的和谐兼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戏曲是家国历史和民族记忆的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至今仍充满活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具有东方特色和中国韵味的艺术样式。传统戏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家国天下的历史叙事、忠孝节义的世情伦理,又有神话传说、儿女情长的故事,或经口口相传,或由文字记载。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故事被搬上戏曲舞台,“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有与之相应的系列戏曲呈现,作为珍贵文献资料,为众多剧团和剧作家提供了创作改编、移植排演的剧本资源。
戏曲是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国传统戏曲广泛汲取与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性艺术。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角色类型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一喜一悲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戏曲艺术流传至今、深入人心的审美要素。戏曲为多样式的中华艺术长廊塑造了生旦净末丑行当纷呈的多彩人物形象。如《定军山》的黄忠,雄劲威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山伯,潇洒斯文;《拾玉镯》的孙玉姣,纯洁天真;《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英姿飒爽;《连环套》的窦尔敦,粗豪侠义,等等。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小红娘成为侠义智慧的化身,融入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对善良、热情、勇敢美德的追求。戏曲艺术家梅兰芳突破了“四功五法”的界限,创造并推广了“花衫”这一新的旦角行当。纵观中国戏剧史,戏曲一直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剧场,由一桌两椅到舞台布景、再到现代声光电的运用,无不彰显戏曲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戏曲是动人的乡音,是民族情感的纽带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方言语系多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戏曲剧种。这其中有传唱广泛、影响深远的剧种,也有被各地群众津津乐道的地方剧种。不同剧种成为区分戏曲声腔、具体艺术表现和审美特质的重要标识。悲壮苍凉、慷慨激越的秦腔,唱腔高妙、技巧绝妙的川剧,柔美婉约、典雅清丽的越剧……晚清形成的京剧,则是吸收、融汇了众多地方戏曲乃至其他各类艺术的精华。人们对来自家乡的剧种曲调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南腔北调的地方乡音,汇聚成共同的乡情乡愁,成为不同姓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身份认同标识和心灵精神归属。
戏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现存348个戏曲剧种,风格特点以及美学表现各有风采,即便是同一剧种也是不同行当竞演风流,同一行当的不同表演艺术家也有自成一派的风采。各地方各剧种戏曲不仅活跃在城市剧场,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发挥着“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的作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戏文唱词中体现的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褒忠贬奸,戏中人身上具有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传统美德,戏曲舞台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大写意,表演程式的规范律动、技巧讲究,还有对“大团圆”结局的书写,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和合共美的追求,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气神。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绵延赓续的历史发展中,戏曲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实践理念,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审美习惯。新时代,戏曲依然肩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需要持续释放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不断繁荣发展,更好担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尤其要注重编剧和表演人才培养,要建立一支编、导、音、美、演门类齐全的创作表演人才队伍和现代管理人才队伍。纵观古今中外戏剧史,戏剧的鼎盛时期剧作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豫剧领域的樊粹庭、杨兰春。樊粹庭给豫剧留下了一批经典剧目,在提升当时豫剧的文学性、豫剧演出的规范性、培养豫剧人才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豫剧《朝阳沟》是杨兰春的代表作,他对河南豫剧院三团风格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剧本乃一剧之“本”,演员乃舞台“中心”。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设立正符合了戏剧发展的这一规律。一批又一批优秀剧作家、中青年戏剧演员在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戏剧艺术各剧种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为中国戏剧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传统戏曲谱写当代华章,首先就是要创作出一批与新时代相匹配的高峰之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创作者坚持“三并举”原则,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齐头并进;坚持守正创新,在遵循戏曲美学精神和创作规律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科技成果,推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类情感相融通、与观众审美相契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元素,追求古老戏曲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文化与都市审美的和谐兼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
戏曲要赢得更多年轻观众,从“出圈”到“出海”。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创新源头,用年轻化的态度和互联网思维,培养戏曲观众年轻化和探索戏曲传播全媒体化,为戏曲艺术“出圈”“出海”蹚出一条新路。戏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争取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传统戏曲艺术要尊重、关切并积极呼应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要给予他们与现代思潮同频共振的新思想、新观念。
近年来,“互联网+”的力量为戏曲“出圈”“出海”增添了新可能。2022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特别支持单位,在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平台播出了以戏曲为特色的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线上看到戏曲,在线下走进剧场,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传统戏曲要持续焕发活力,需要不断在服务人民、人才培养、精品打造等方面下功夫。持续释放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谱写新时代戏曲华彩新篇。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国家一级编剧)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2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