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造纸的“术”与“学”

发布时间:2024-12-21 09:54:03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中国手工造纸的“术”与“学”

  《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 王诗文 整理 陈 龙 重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安徽泾县宣纸生产旧影,图为拣选皮料。图片选自《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

  湖南隆回滩头染纸生产旧影,图中为“拖胶”流程。图片选自《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

   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学术”的常用词义指系统而专门的学问。不过细究起来,传统语境中的“学”和“术”义近而各有偏重,“学”偏向知识、思想,“术”偏向技术、技能,二者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学”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在教师与学生、作者和读者之间传授,而“术”更多通过行为在从业者之间传承。在一定条件下,“术”可以成为学问,但需经历复杂的转换过程。如包括造纸在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大多已退出社会生产,它们的传承与弘扬,就需要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知识,成为可向大众传授的学问。

   从蔡伦算起,手工造纸在中国应用近2000年,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天除了非遗传承者,普通人要了解传统造纸术,都需要阅读纸史著作。作为一名与古代纸张有着密切接触的文献工作者,笔者常想看到一部完备的造纸史著作,可以覆盖原料、工具、工艺、产品等全过程,既讲述历史知识,又能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与纸张有关的问题,如将古籍用纸准确对应史书中的纸品等等,遗憾的是,这样的著作姗姗来迟。

   这并非历史学家不够努力,而是造纸有其特殊性,要转化为学问,在传统学术模式下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

   古人也曾留下比较翔实的造纸技术资料。著名的如《天工开物》的《杀青》篇,记录下明末制造竹纸、皮纸的方法。宋应星用文字描述从备料到成品的整个流程,用图画绘出若干关键工艺的操作场景,并列举各种纸张的名称和性能。这在当时已经够用,因为他记录的是现实中的事物,人们可以将书中的技术与自己使用的纸张轻松地对应。此文成为造纸研究的范本,今天多数纸史著作也采用图文模式。

   但时过境迁,今人要通过《天工开物》来研究清朝以后的纸张,就需要留意其记载的“有效性”。因为脱离明末社会用纸环境后,技术与产品就不再能自动关联,书中说到的一些纸品,现已不详其物;而后世沿用的一些名称,由于技术改变,也不再是书中所记之品。如《天工开物》记载,连四纸是一种皮料、竹料混合的双料纸,在清代它却演变成单料纸。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印书使用的细薄白纸,后来被藏书界称为“开化纸”,在清宫档案中也称作“连四纸”,经科学检验,是一种纯树皮纤维纸;清后期民间印书大量使用的连四纸,则是漂白竹料纸。不同原料的纸均可称“连四”,背后制作工艺则大相径庭,如果仅就记载执象以求,难免踏入误区。要避免失误,必须研究实物,而研究者遇到的困难之一,是如何将纸张实物纳入造纸学问。

   在现有科技条件下,介绍造纸工具,记录工艺流程,以及检验分析纸张纤维并推断制造过程,都不是难事。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像甚至视频来呈现给受众。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让作者研究的纸张与读者手中的纸张对应起来。各种纸外观基本相同,差异在毫末之间,用文字和图像无法清楚描述,读者也难以据图文还原。也就是说,在研究中纸张实物是重要一环,甚至是关键环节,其研究结果可以学术化,但研究对象无法图文化,最终整个学问难以贯通。

   不过,纸样也有一个独特优势,就是可以方便地粘贴或装订到书中,与图文内容相互配合说明问题,这有助于消除前面所说的障碍。20世纪,我国以及日本的手工纸业曾取各种纸样装订成册,一一标出名目。这种册子可称纸谱,难说是纸史著作。2023年年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王诗文整理、陈龙重编的《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运用文字、影像和实物纸样,终于实现了断代造纸史的环节打通、全面覆盖。

   《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的主体内容,是王诗文(1929—2019)先生保存整理的手工造纸生产过程照片,以及他撰写的造纸技术相关文章。王先生从事制浆造纸技术及纸史研究工作六十余年,1959年前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轻工业部从事手工纸的教学研究和技术管理,此后在云南从事造纸厂设计工作。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及云南的造纸厂对手工纸生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总结中国手工纸技术的专著《中国传统手工纸事典》,曾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本完整而有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书”。

   王诗文保存整理的这些照片,多摄制于1953—1957年间。当时手工造纸虽然已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但传统工艺仍在使用,云南这样的边远地区传统成分保留得更多。这些照片记录了手工纸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步骤,展示各种工具和工人使用操作的情景,相比《天工开物》中示意图式的图画当然更为系统、细致、真实。更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已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的“回光返照”阶段,到本世纪末,照片中的生产场景多已不复存在,王诗文通过照片,抢救性地留下了中国两千年手工造纸的余晖。

   对这些照片,王诗文标注了工艺步骤的具体名称,并在多张照片后浮贴了所采集的相对应的手工纸实物样张。作为杰出学者,他清楚地认识到在纸史研究中技术与产品密不可分,只有将文字、图像、产品相融合,才能产生完备而实用的纸史论著。

   王诗文整理照片、采集纸样,还留下很多文章,但他生前未能将这些资料整合成书。《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能令人耳目一新,离不开编辑者的创造性工作。重编此书的陈龙将照片以竹纸、皮麻纸、宣纸分为三大章,每章延请纸业专家撰写解说,以便更好地辅助图像阅读。他还将王诗文遗留下的《造纸工业技术学讲义》中介绍手工纸的部分作为附录刊于书后。图像与文字合起来,已为王诗文编出一部图文并茂的五十年代手工纸断代史,相比《杀青》更加科学详尽。

   作为资深纸张文物收藏者,陈龙关注到王诗文在照片集中粘贴的纸样,也充分理解这一做法的重要性。他在重编过程中,依照现有章节,搜罗相对应的纸张样本,并请人逐一检测纸张纤维,裁贴为少量样书随书发行。此举不仅契合王诗文将纸张实物样本纳入纸史著作的初衷,还进一步发挥了纸样的作用。这样编出来的《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在一本书中实现对原料、工具、工艺和产品的贯通,可以说超越《杀青》,成为一部现代范式的史论,为中国手工造纸技术的学术化开辟了新路。

   现场调查得到的、相互印证的原料工具、技术流程和产品实物,是一部完善的造纸史的史料基础,但在中国手工造纸技术研究中很难同时具备。《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中文字、图像、纸样的有机结合,是整理者和重编者专业精神、学术敏感和长期积累的产物,也是将技术转化为学问的成功尝试。中国造纸源远流长,产品丰富多彩,此书只是截取短短一段,其出现有一定偶然性,但纸史研究要走技术与实物结合之路则是必然的。期待有更多类似作品特别是针对古纸的著述与读者见面。(艾俊川,作者系古籍研究者)

(责编:申佳平、李楠桦)

Fatal error: Cannot redeclare set_writeable() (previously declared in D:\eoffice\webroot\inc\utility_all.php:27) in D:\eoffice\webroot\inc\AppGlobal.php on line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