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09:23 来源: sp2024122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充分认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亿万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和基本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全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蔬菜、水果、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乡村人才队伍更加“实用、管用、好用”;农耕文化得到良好保护和传承,昂扬向上的乡村新貌不断展现;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乡村更加美丽宜居;乡村治理质效显著提升,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尽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必须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总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
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提升乡村振兴实效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20多年来,“千万工程”的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旺盛的实践活力。比如,坚持以整治环境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业为基,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把农村建设成农民心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等等。
“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在于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是要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某个点上的具体做法,而是要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在于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重点任务攻坚落实、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干下去。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大豆单产。积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必须守住的底线。当前,我国已经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探索出很多有效的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下一步要继续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帮扶,提高帮扶支持实效,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充分考虑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优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海鹏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