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4-11-24 04:03:28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共建"一带一路"丨红土地上的“守望者”

说普通话的人又来了。一群年轻的壮小伙,身穿印着中国结标志的蓝色背心。他们说的话,努木卡听不明白。

在这个少有外来人的地方,当地人心照不宣——但凡遇到穿蓝背心的东方面孔,大多都是从中国联通来的。他们在一座座高塔上爬上爬下,搬运着各类沉甸甸的“大块头”,时不时还会朝着手持设备叫唤。

博法矿山地处几内亚博法省博法市东北部一带,在中国公司前来开发之前,那里是片人烟稀少的红土地。

大个子

努木卡今年35岁,家住博法巴兰杜古村,村里常住人口大约100人。因为一米八多的身高,巴兰杜古村的父老乡亲都亲切地喊他“大个子”。从努木卡家门口望去,大面积的铝土矿床饱受风吹日晒,把整座村落都染成了红色。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2018年11月,旱季到来,天空和远山开始泛黄,逐渐冷寂的红土地热闹了起来。在起重机、挖掘机的轰隆声中,矿山变成了工地。到第二年春天,集装箱拼凑临时营地的出现,让身穿蓝背心的东方面孔越来越多。

努木卡听说有个很重要的东西要建到那里,是能看到“千里以外的东西”。2021年,沈宗项的一通电话,让他第一次走进了“几内亚博法铝土矿项目无线电通信及车辆定位防盗油系统EPC项目”(以下简称“博法铝土矿项目”),结识了一群来自中国联通的伙伴。

时任中国联通南非公司项目经理的沈宗项是博法铝土矿弱电项目的负责人,工地需要人手时,他就帮忙打电话喊人。努木卡就是被沈宗项喊去帮忙搬运设备的。那天,努木卡坐着朋友的摩托车,只用30分钟就到了工地。光缆、机柜、服务器、交换机……琳琅满目的设备让这位皮肤黝黑的非洲小伙看花了眼。

长期以来,几内亚博法省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物资设备、施工材料都依赖进口。项目所在地周边村落还未通电、通水,只能由各单位自行发电、打井取水。尤其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光缆、机柜供应能力有限,都得依靠海上货船进行运输,再通过人工装卸搬运。

以往每年,努木卡会在4月去港口帮忙卸货,再骑着摩托车将设备运到工地。余下的日子,他要给村里人帮忙干活,顺带着做点手工生意。此外,他还要去百公里外的首都科纳克里帮别人修房砌墙,每天挣两万多几郎,折合人民币十几块钱。

2021年,努木卡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这年5月,干渴的红色土地如期迎来温润的雨季,矿山的网络通信进入施工阶段。努木卡没有局限于普通的搬运工作,而是在矿山里干了好久。在中国联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还学会了在矿卡和挖机上安装卡车调度系统终端和配件。

在往后的日子里,努木卡开始尝试佩戴安全绳及防护设备进行登高作业,并能提前与团队成员沟通注意事项以及设备安装顺序。一起工作的,都是努木卡觉得“很有本事”的人。再后来,他发现自己已经能和项目成员进行简单的中文交流,里面就有中国联通南非公司项目主管牛擎宇、技术工程师武中垒等。

东方面孔

牛擎宇在几内亚工作的时间最长,他是博法铝土矿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过去3年,牛擎宇有300多天都在工程现场,统筹网络搭建、终端安装、车辆调度等数不清的大事小情。

他心里清楚,博法铝土矿项目的通信建设容不得丝毫马虎。它不仅是中国在几内亚投资最大的铝土矿项目,也是中国联通南非公司在非洲的第一个海外矿山项目,这里面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天线设计和建设是工程里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信号覆盖需要全面考察天线俯仰角、环境等因素。”从塔上设备安装到与车载终端连接,从数据提取到前端显示,每一个环节牛擎宇都如数家珍。

2021年,牛擎宇带着几位几内亚工人来到工程现场。从无线集群天线安装,到基站部署、安装、调试,再到车载设备安装、后台软件调试,他无不亲力亲为。

在百米铁塔安装天线,牛擎宇登过无数遍。起初上塔全靠爬楼梯,牛擎宇要花半个小时才能爬到顶。“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爬的时候浑身汗流浃背。”后来,他慢慢适应了湿热的环境,只要15分钟就能登顶。

天线数量庞大,一个技术纰漏意味着很多天的铺垫工作都要返工。攀登的每一步,牛擎宇都如履薄冰。

“雨季最常见到的就是蛇,这些蛇大多都是致命的。”他回忆说。

适应和融入,是博法铝土矿项目里所有联通人员的必修课。对此,初次来到非洲的武中垒深有体会。

武中垒的任务是给矿山中方营区中心调度室建设车辆定位防盗油及载重计量系统。在137辆车上安装定位终端和油位传感器,采集车辆实时信息,并在综合管理平台上进行管控,是他的工作日常。

“这些工作需要反复确认。每个设备都要反复调试到同频状态,以达到客户预期。由于倒班的缘故,我们经常在凌晨调试新安装的车载设备。”他表示。

因为工作紧张,武中垒能陪家人的时间不多,只能通过视频语音缓解思乡之愁。努木卡家的女儿与他家的女儿年纪相仿,来过矿山探亲过几次。每次都会对着武中垒的手机摄像头,朝着大洋彼岸的姐妹打招呼。

“我都会告诉女儿,咱们能够通信都是因为爸爸和叔叔们在这儿安装了网络。”武中垒笑着说。

心心相通

“工作环境特别好,穿蓝背心的人没有一点架子。”

“无论你问他们什么,都会手把手耐心地教导。”

在无数像努木卡这样几内亚人的眼里,中国联通不仅是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所可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职业技术学校”。能够穿着印有中国结标志的蓝背心,被不少当地人认为是“身份的象征”。

和项目组成员打交道多了,努木卡还会像曾经沈宗项招呼自己一样,帮着联通公司找帮手。厂区布置安防系统时,他喊了许多村里人帮忙。

“从拧螺丝开始,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现在能够熟练开展弱电桥架、信息面板、电视墙、大屏安装等一整套工序。”几内亚人斯库表示。

随着博法铝土矿项目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联通先后解决了数名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目前,项目组几内亚籍员工已占全员总数的70%,他们充当了司机、保安等角色,也是项目组的“向导”。

“当地民风非常淳朴,都是能吃苦、干实事的实在人。”武中垒表示,虽然只能通过简单的英语、法语甚至是手语交流,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

今年2月,农历新年时,武中垒和另外两位联通工作人员被斯库邀请到家里过年。在简陋的茅屋和泥地里,他们与当地人一起烤肉,分享当地与国内的美食。那天,餐桌上摆满菜肴,大家坐在草席上,各自捧着一次性碗筷边吃边聊,异乡的焦虑渐渐烟消云散。

“我们好多人和中国人成了朋友,相处得非常好,我们也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斯库说。

对那些曾在国内一线城市打拼的中方员工而言,博法因其原始与淳朴的特色,正吸引着更多外乡人的到来。而在西非的骄阳蓝天红土地上,这群身穿蓝背心的东方面孔还将为这片大地奋斗多年,用汗水联通着中非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

(责编:董童、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