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⑨)

发布时间:2024-12-07 07:23:48 来源: sp20241207

  “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2023年经济工作。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顶住了外部压力、克服了内部困难,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事非经过不知难,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新气象,来自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来自宏观调控的精准有力,来自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这一年,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产生“1+1>2”的效果,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这一年,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从战略全局出发办好自己的事情,在矛盾变化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

  激发稳增长动能,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

  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面对新的困难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难度加大。

  风雨无阻,砥砺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总需求,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合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稳住经营主体,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入冬后,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的骆氏川菜坊生意愈发红火。

  “生意好着哩,晚上一桌翻台好多次!”川菜坊经营者骆小明说,“今年,减免税将近3万元。我有信心经营好。”

  推动经济持续好转、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让企业获得资金“及时雨”;分批次延续、优化和完善近70项税费优惠政策,为企业送去减负“大礼包”……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让千千万万像骆小明这样的经营者信心倍增。前11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8万亿元。截至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稳住阵脚,生产供给稳步回升。前11月,我国新设经营主体3020.4万户,同比增长10.5%;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

  化解突出矛盾,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面对总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让消费热起来,更好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北京对直播电商、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等创新示范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四川推出覆盖40个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券;广东推动1亿辆次自驾车进乡村和民族文化廊道……各地紧跟消费潮流推出新举措,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各部门接连出台减轻消费负担、优化消费环境政策,有力提振消费信心。

  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

  让投资快起来,更好发挥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汩汩汉江水,穿越近百公里长的秦岭输水隧洞,润泽关中大地——今年7月,连接长江、黄河的引汉济渭工程成功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2023年,陕西省财政厅安排资金11.68亿元,保障省内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需求。

  3.8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发力新基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拿出切实举措,一批稳投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提速。前11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5%,保持较快增速。

  促进就业增收,提升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福建福州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福州大学光电专业应届毕业生张建斌边记笔记边跟师傅熟悉工艺流程。“每个月除了固定工资外,还能拿到1000多元的见习补助。”张建斌说。

  “市里出台政策,今年以来累计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2536个,发放见习补贴555万元。”福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开局之年,一边是202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受到影响。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

  稳岗返还政策继续实施、吸纳就业补贴延续拓展、一次性扩岗补助及时重启,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2000亿元。前1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比去年低0.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的稳定,奠定了居民增收的良好基础。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这“两个快于”,意味着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意味着高质量发展获得感更强。

  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一组数据揭示出宏观政策的重要作用:在扩内需政策支持下,前11月,仅水利建设项目就吸纳就业257.3万人,同比增长9.1%,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稳就业、增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业稳定带来收入增加,又对扩内需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8.8%,高于同期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其中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宏观政策力度得当、措施精准,降低了企业成本,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表示,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上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立起高质量发展“风向标”,持续以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纵观世界经济史,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大国,都是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是重中之重。

  开局之年,围绕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策引擎加大马力,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

  实时识别行驶车辆、复杂路障,完成计算过程只需一个充电宝的功率。在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开放日现场,一款低功耗嵌入式L2自动驾驶感知方案,让不少参观者驻足。

  “我们希望以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为牵引,通过算法生产的标准化以及生产力平台的构建,不断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本。”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印奇说。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措施,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全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建设智算中心。政策引导、供需两侧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成果开始大规模地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实践,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

  人工智能的突破,也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山东省菏泽市新巨龙煤矿,井下800米深处,高清无线摄像仪正在实时监测钻孔机器作业。

  “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视觉识别技术,分析卸压钻孔施工质量、辅助验证工程规范性,原本需要3天的防冲卸压施工监管流程缩短至10分钟以内,极大提升了验收的及时性、可靠性。”新巨龙煤矿防冲中心主任贾海滨说。作为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新巨龙煤矿已实现智能开采。

  在产业政策支持下,注入人工智能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煤炭行业等传统产业,向着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持续增强着产业核心竞争力。

  山东青岛,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安徽合肥,空天技术、聚变能源等先导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河南郑州,类脑智能机器人研发设计与产业化不断提速……放眼神州大地,传统产业因“新”而活,经济体系因“新”而进。各地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塑造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这一年,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脚步坚实。

  年终捷报频传。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相关企业达成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

  今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较上年增加10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比重达60%;普惠金融政策发力,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力度,有效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定目标、抓落实,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这一年,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政策有力,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前三季度,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为特点的“新三样”等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截至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

  这一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从支持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到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等做出明确规定;从建立健全跨境投资税收服务长效机制,到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今年,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务实举措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热土。前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

  隆冬之际,却是“红美人”柑橘丰收季。浙江湖州南浔区练市镇西堡村村民李新龙吃完晚饭,又一头扎到果园里接着采摘。

  去年,西堡村等2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组建湖州练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区属国有企业南浔强村富民发展集团,采取“投建返租”模式,依靠“共富工坊+村集体+农创客+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周边11个家庭农场参与。

  今年,市、区两级财政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资金、项目补助等方式,先后给予练美农业奖补资金520万元;南浔银行为参与创业的农民提供最高30万元的低息贷款,累计发放480余万元、惠及30余户农户。

  两年来,甜蜜惠农“共富工坊”已帮助23个村每村每年增收超20万元,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工坊还专门划取92亩种植区,由63户低收入农户免费认领,户均年增收2万元。

  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脱贫县特色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6万亿元,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这一年,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更多人在“共建共享”路上获得感满满。这背后,是制度设计、资金投入的务实有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的持续推进,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力促进。

  在国家信息中心,由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团队统计的三条曲线,分别反映全国工业生产效率、重点新产品发展、创新驱动指数,它们的持续向上增长,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三根线表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下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魏琪嘉说。

  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从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越是关键时点,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圆盘状的扫地机器人在地板上旋转吸尘,一路避让宠物猫、沙发脚,灵巧自如。“买过台式的、手持的,还是这个好用!”科技升级催动消费升级,北京市民柳丹体会深切。

  替柳丹“干活”的扫地机器人产自云鲸智能创新(深圳)有限公司。“全年累计减税约900万元,支持我们专注技术研发。”公司创始人张峻彬说,今年“618”单品销售额破2亿元。目前云鲸智能已累计申请970多项技术专利,将加速产品迭代。

  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需求侧,《“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密集出台,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产品加速生产,更好激发内需潜力。

  供给侧,一系列改革举措扎实推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增加有效技术供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首个订单成功交付,初战告捷。”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玉清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上产品的装车现场照片。赵玉清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转化运用和产业化……今年,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有效技术供给。

  ——增加高效制度供给,消除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

  “注册制下可预期性更强,审核效率提升。”成为首批主板注册制上市企业之一,深圳中电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充分利用好上市融资,持续助推企业做优做强。

  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成长;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推进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要素市场改革步步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招招见效,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宏观政策着力筑牢安全发展根基。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端牢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

  “我种小麦,各项补贴加起来,一亩能有300元左右。”乘着惠农政策“东风”,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种粮大户曹元景这些年不仅把当初种的500多亩地扩大到2000多亩,还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

  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政策稳,粮囤满。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再创新高。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蹄疾步稳,能源领域创新方兴未艾。11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2.6%和5.3%。风电、光伏发电等装机持续大幅增加,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国内国际,更好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赢得主动。

  诚意“请进来”——

  今年9月1日,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进口的一台用于铰接式非公路自卸车的再制造发动机在上海浦东海关完成申报,直接运抵企业仓库。“首单货物的顺利通关,让我们今后开展境外再制造产品进口业务吃下了定心丸。”沃尔沃建筑设备服务与备件副总裁陈朝平表示。

  4年前,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完成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首单”离岸贸易,随后就将亚洲总部搬到上海,如今又成了全国“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鼓励“走出去”——

  浙江彩蝶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埃及苏伊士省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分期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将形成年产3万吨高档功能性绿色环保纺织面料的生产能力。

  不久前,公司财务负责人范春跃收到了一份政策服务包。“中国与埃及的双边税收协定、《中国居民赴埃及投资税收指南》……这让我们对当地税收制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范春跃说。

  “今年以来的宏观政策,着眼长远,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开局之年,宏观调控有力有效,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增强了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尤其需要强化系统观念,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加强经济运行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的协同联动,打好组合拳,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这一年,宏观政策供给力度大、频次高,“握指成拳”体现得尤为生动而深刻——

  一体谋划,发挥政策同向发力的联动效应。

  不到一年,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就实现了新型电池量产。“多亏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联合市区两级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快速搭建起30亿元专项基金,项目才能尽快落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财政+产业”政策协力促投资;“环保+金融”催生绿色产品服务;“科技+金融”使更多初创企业破土发芽……“拧成一股绳”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合力放大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协同推进,用好政策互为助力的叠加效应。

  “2023年,我们获得退税款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的专项资金支持累计超过780万元。”北京柏睿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睿民说,财税政策补足给养,产业政策扶持成长,金融活水涵养动能,企业科技研发更有动力。

  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环保等政策紧密配合,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引导带动,实现政策放大的乘数效应。

  建设中的山东烟台蓬莱区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工程机械运转不停。截至目前,园区项目累计获得专项债券支持资金35.33亿元,以此为杠杆,吸纳社会资本投资110亿元,预计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800亿元。

  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持续放大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

  这一年,加强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协调联动,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我们每年招录约50名校企共建订单班的学生,人才支撑让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在重庆永川高新区,一家落户于此的电子企业的负责人说。

  拥有8所中职院校、5所高职院校,每年能向企业输送约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依托产业人才优势,吸引长城汽车、雅迪电动车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永川高新区将职教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到建立“学历+技能”的社会培训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教育、健康、养老……一项项社会政策落地落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各地区各部门加紧落实会议精神,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北京、上海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四川成都提出28项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举行,22个深中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2.0)》;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不断形成促发展的合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金研究室主任李若愚说,随着政策效应持续发挥、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新动能快速成长,将支撑明年我国经济持续稳步恢复。

  *** ***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每一个人团结奋斗的合力。

  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握好宏观政策取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余建斌、曲哲涵、喻思南、王观、刘温馨、杨彦帆、谷业凯)(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