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尺小讲坛 争当时代“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4-11-25 01:40:03 来源: sp20241125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自古以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就有做“大先生”的传统。长期以来,广大中国教师立足三尺小讲坛,担负教书育人大使命,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高素质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如何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小讲坛,大先生》一书以中国古代孔子、朱熹,近现代徐特立、陶行知,当代段力佩、斯霞、方明等27位在教育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者和模范代表为范本,细致描摹其治学为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集中展现小讲坛上“大先生”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形象特质,为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激发教育工作者争做“大先生”的动力。

  争做“大先生”,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行知之所以能成为“大先生”,首先就在于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的报国志向。徐特立抱着“创造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钟期荣秉持“教育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兴衰,社会之兴亡”的认识,举家从欧洲归国,弃法从教,不惜毁家兴学,创办树仁书院,为的是保全中国人的骨气。黄大年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

  争做“大先生”,要有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涵养师德、以身立教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在“大先生”身上的生动体现。理学家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于漪牢记“只要选择了教育这个职业,就一定要追求高尚”的誓言,以“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激励自己,坚持在思想言行方面做学生的榜样。她说:“我牢牢记住这句话,努力身体力行。”

  争做“大先生”,要有深耕教科研育人的育人智慧。深耕教学、科研育人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大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无论社会活动如何繁忙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法学泰斗高铭暄曾多次谈道:“从1953年到现在,我都在课堂上教书。我喜欢上课,这辈子就是吃教学这碗饭的。”“人民教育家”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做个‘育人’的专家。”

  争做“大先生”,要有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躬耕态度。教师需要具备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研究能力,要善于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勇于创新教学设计,雕琢教学艺术,让所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求。陶行知汇通古今、学贯中西、述而且作,以扎实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无所畏惧的开拓精神,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斯霞追求卓越,开创“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黄大年在教书育人同时,勇挑科研重担,先后担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等专项首席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殚精竭虑,创造了多项“中国成就”。

  争做“大先生”,要有涵养关爱学生、筑梦成才的仁爱之心。关爱学生、筑梦成才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在“大先生”身上的生动体现。爱生如子,不只是弟子们对潘懋元的中肯评价,更是潘懋元数十年如一日用爱与行动躬身践行的人生操守。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砥砺德行,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段力佩认为育才是一个学校的重要责任,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才为核心。

  弘扬教育家精神,立足三尺小讲坛,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应该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唯有不断修炼内功,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更多筑梦人。

(责编:李昉、郝孟佳)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