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气候变化领域法规5月起施行

发布时间:2024-11-05 07:46:43 来源: sp20241105

  2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已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也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

  作为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赵英民说,《条例》对体制机制、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开启了我国碳市场法治新局面。

  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赵英民说,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碳排放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

  全国碳市场一方面利用碳排放配额分配,将碳减排目标要求直接分解到企业,使企业成为减碳主体,压实了企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企业履行减碳责任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降低了行业和全社会的减碳成本。据测算,在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

  赵英民说,通过全国碳市场的健康运行,我国还探索建立了符合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碳减排、碳管理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法律手段、监管机制保证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保证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的基础,可以说是碳市场的“生命线”。

  “大家都注意到,实践中已出现了排放数据造假的苗头性问题。”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说,因此,《条例》把有效防范、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作为重要内容,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四个方面,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保障碳市场政策功能的发挥。

  针对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中不同的违法行为,《条例》规定了多种法律制裁手段,包括警告、核减碳排放配额、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取消检验检测资质、禁止从事相关业务、责令停产整治等。

  赵英民说,除了法律手段,我国还建立了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智能预警,将数据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据统计,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对300多万个碳排放参数数据进行自动识别校验,及时发现并解决了7.2万余个数据异常问题。

  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市场的首次扩围

  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上述八个行业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5%。目前,全国碳市场纳入的发电行业,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赵英民说,未来,全国碳市场将结合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科学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纳入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重点行业,从而构建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市场的首次扩围。”赵英民说,随着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不断扩大,碳排放资源在不同行业间的优化配置,最终将实现全国总减排成本的最小化。(记者 李 禾)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