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文化创新创造

发布时间:2024-12-21 12:51:23 来源: sp202412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充分激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以更有效、更高水平、更具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创新创造,依靠高质量文化创新保障高质量文化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创新创造关系密切。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以确认公民文化权利的形式肯定和鼓励文化创新创造活动,为国家依法保护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坚实法律依据。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知识产权提供从创造、运用到管理、服务的全链条保护,正是贯彻宪法规定、原则和精神的体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创新主体对其创新成果的权利,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强大法治驱动力。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离不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相关美术创作、外观设计等的保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创新创造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新创造的激励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数字技术发展也使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新征程,要统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综合运用著作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商标权保护等多种手段激励文化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加强著作权保护,服务内容创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要不断提高著作权保护水平,健全著作权登记制度、网络保护和交易规则,提升著作权执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促进创作成果更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要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强数字环境下的著作权治理,提高著作权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著作权运用效益,让更多优秀作品与群众见面。

  加强专利权保护,促进手段创新。当前,在数字技术驱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文化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不断催生出数字艺术、数字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蓬勃力量。要善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助推器”,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专利审查授权、专利执法保护等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表现力和传播力。

  加强商标权保护,助力品牌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如今,人们愈益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品牌自信的原动力,文化品牌在激励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要注重培育文化品牌,持续加强对文化行业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老字号商标的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制止“傍名牌”“搭便车”,把保护文化品牌的成果不断转化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09 版)

(责编:袁勃、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