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在南繁育种田里过春节

发布时间:2024-12-19 08:42:17 来源: sp20241219

原标题:他们,将在南繁育种田里过春节

1月31日,早晨刚过7点钟,匆匆忙忙地吃过早饭,赵久然就带领团队赶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南繁育种基地的育种田。玉米育种材料的散粉吐丝期已至,他们要抓紧套袋和授粉。

“今天,我们先到地里逐行观察一遍,确定做授粉的重点区域。等9点钟气温升高,雄穗开始散粉,再开始授粉。”赵久然给大家交代好,就钻进玉米田里。虽然正值大寒节气,三亚白天最高气温却达到30摄氏度。早晨露水大,即使穿上雨披,不一会儿,依然浑身湿透。

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被誉为“玉米团长”,从事玉米科研工作已有30余年。每年,他都会带领团队,如同候鸟一般,将在北方种植的育种材料及时分析整理好,于10月中旬出发带到南繁基地。

海南是我国的育种“圣地”。“南繁也被称为‘南繁加代’,就是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拿到南方热带地区再进行繁殖和选育。这样一年可多繁育至少两代,一年干两年甚至是三年的活,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赵久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现在交通便利了,坐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到达,以前光在路上就要花一个星期时间。”赵久然感慨地说。但即使交通再便利,南繁育种工作的艰辛都不会减少。他们要在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

做玉米育种,套袋授粉是必不可少的操作,这一阶段也是最忙碌的。“我们现在有50多人在南繁基地,根据计划分成了多个育种组。每个组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每天都是早晨7点钟进入育种地开始田间工作,一直干到下午6点钟。晚上还要抓紧时间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提交品种参试申请,写总结报告等。”赵久然描述着大家工作的日常。

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已经61岁的赵久然。然而,他始终坚守在南繁育种的第一线。“育种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改良提升、不断超越已有的过程。要先育成自交系亲本,再组配杂交种,还要对大量杂交种进行严格鉴选,再经过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多年多点测试,只有数十项指标都达标,才能够通过审定,成为那一个‘万里挑一’的、能够推广应用的新品种。”赵久然说。

“京科968”就是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南繁北育培育成功的代表性玉米品种。迄今为止,“京科968”种植面积年超2000万亩,累计推广超1.5亿亩,增产100多亿公斤,是我国当前春玉米主导品种。团队培育的骨干亲本自交系“京2416”已组配育成“京农科728”“京农科767”等“早熟耐密宜机收,耐高温、抗锈病”系列国审杂交品种数十个,有力遏制了锈病蔓延。

春节即将到来,但对于赵久然和他的团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可以放松的时刻。春节恰逢玉米开花期,是最关键的时刻,需要随时留意每一朵花开放的时间,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完成人工授粉。

“我们今年在南繁种植有500多亩玉米,包括育种材料加代、苗头组合复配、参试品种的试验种子繁制,以及自交系亲本种子的扩繁、新品种的展示等。随着去年10月下旬到12月初的陆续播种,今年1月至2月中旬就到了玉米材料的散粉吐丝期,恰好赶在了春节前后这一段时间里,有许多人的春节也都要在南繁基地过了。”赵久然坦言,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下午6点钟,落日余晖映洒在育种田里,美不胜收。团队成员依然忙着授粉,顾不上看一眼落日美景。“授粉工作正处于高峰期,我们要争取在春节前尽量多完成一些授粉工作。”赵久然说。在南繁基地,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育种科研工作者的梦想和希望。

在他们心里,这些种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期待着它们能够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早日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科技日报三亚1月31日电)

(责编:方经纶、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