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龙学”:《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之路

发布时间:2024-09-21 18:39:03 来源: sp20240921

原标题:百年“龙学”:《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之路

  吴中胜 赣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

  《文心雕龙》书影 资料图片

  明五色套印本《刘子文心雕龙》。由明代万历年间吴兴闵、凌两大出版家族中凌云、闵绳初合刻,五色套印源自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以红、绿、青、黄、白五种颜色批点,版本价值极高。图片来源: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

  明弘治十七年(1504)冯允中刻本《文心雕龙》。资料图片

  刘勰像 资料图片

   学界一般简称“《文心雕龙》学”为“龙学”。在现代学术史上,关于一本书的研究被称为“某某学”的委实不多,而“龙学”就是其中长盛不衰的专门之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学术现代进程开启之时,《文心雕龙》研究是如何融入这一进程,进而迎来百年“龙学”兴盛的呢?回顾百年以来的“龙学”发展历程,我们有必要从学理上思考“龙学”何以兴、何以继续兴等涉及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

  开端:具备现代科学质素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学术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近代中国知识界传播,中国学术的现代进程由此开始。当时学人受科学主义影响,认为一种理论是否科学、成熟的标志,就在于其是否建立了严密的逻辑体系。正如梁漱溟所言:“科学是知识之正轨或典范;只有科学,才算确实而有系统的知识。”(《中国文化要义》)当时的文学研究也受这种科学主义的影响。如张相说:“近世研治科学,析类之事,目为至要。植物学家,部门科属诸名,井井而谈,属隶无紊,譬诸草木,区以别矣,矧在文章,渠不若彼。”(《古今文综》缀言)认为文学研究也像植物学一样,要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徐昂也说:“无论字与文,研究宜用治科学方法,澈底分析。”(《文谈》自序续)这种从自然科学移用过来的科学主义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选择。

   五四运动前后,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学者们想从几千年的中国文论史中找出堪比西方文论体系的著作,寻觅的结果就是,《文心雕龙》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如刘节说:“若彦和《雕龙》,则可以言文学原理矣。”《文心雕龙》是“纯粹之文学体制”“说理精密,条贯有序”。(《刘勰评传》,《国学月报》1927年第2卷第3期)梁绳祎说:“像莱辛(Lessing)、马太·安诺德(Matthew Arnold)、泰因(Taine)以及现代的乔治·勃兰特(George Brandes),全是以批评名家的。他们评论的势力都很伟大,有时单词片语都要传遍世界,不用说这种批评是文学进化极有关的助力。”反观中国文学界,在古典文学批评传统中,他发现了《文心雕龙》的当代价值:“在过去可怜的文学批评史中,寻一点萌芽,我们不得不推重千余年前的刘彦和。他著了一部专论文学的书,叫作《文心雕龙》。”(《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1927年6月《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梁绳祎是用来自西方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去解读《文心雕龙》,他在文中提到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德国的尼采以及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运动前后,新旧两派文化阵营在许多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但是在对待《文心雕龙》的评价上,两派意见却出奇地一致。这是因为新旧两派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观察到《文心雕龙》的价值堪比西方文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评价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集外集拾遗补编·论诗题记》)他认为,中西方文论都有逻辑体系严密的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学》分别对中西方文论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文化保守派的首领,章太炎早在20世纪初年就在日本开设“国学讲演会”,讲授《文心雕龙》。据学者考察:“章氏弟子们的记录稿,至今还尘埋在上海图书馆。”(周兴陆撰《章太炎讲解〈文心雕龙〉辨释》)而据《钱玄同日记》1909年3月18日载:“是日《文心雕龙》讲了九篇,九至十……与季刚同行。”由此我们可知,黄侃、钱玄同等章门弟子曾经比较系统地跟章太炎学过《文心雕龙》。黄侃认为《文心雕龙》是论文之“专著”:“敷陈详核,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文心雕龙札记》)黄侃是从尊崇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推崇《文心雕龙》的,意在证明西方所谓的逻辑体系其实中国古人早已有之。诚如吴承学所指出的:“在清末民初,《文心雕龙》仍是传统学者用来捍卫和发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

   1923年,梁启超在答《清华周刊》记者《国学入门书要及读法》中,把《文心雕龙》归为“随意涉览书类”(《读书指南》)。梁氏似乎不是很看重《文心雕龙》,但实际上他是非常重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和文学艺术的。1925年,梁启超评价《文心雕龙》:“诚文思之奥府,而文学之津逮也。”(《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序》)《文心雕龙》本身的文章辞采飞扬,是赋中佳作。更重要的是,其中确有符合现代科学体系的理论质素。在近百年来文学理论研究者们“寻例证己”的过程中,《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论也有逻辑体系”的一个重要例证被不断提起,“龙学”由此开启了百年的现代之路。

  进程:融入现代学术

   “现代的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对“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后世眼光审视,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从正面影响来说,《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被认为具备现代科学质素,可以进入现代教育体制、登上大学讲堂,从此作为自成一体的一门“学问”融入现代学术进程。在实践中,凭借现代教学机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训练有素的研究者,最终实现了传承有序地传播及弘扬《文心雕龙》文化。百年来的学科化、课程化,大大推动了“龙学”的发展。过去人们只凭个人兴趣爱好研读《文心雕龙》,随机性、随意性较强,这并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有组织推进。在进入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并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之后,《文心雕龙》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以往了,它作为教材内容进入课堂,成为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研究、讲解、学习、传播的对象,进而由课堂到报刊、由学科知识传播到社会文化宣传、由国内到国外,从此《文心雕龙》的文化影响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这里我们就《文心雕龙》所受正面影响列举几例。林纾所撰《春觉斋论文》,是其在高师大学堂授课的讲义,1913年6月起曾在《平报》连载。其中大量征引《文心雕龙》语段并申述之。在北京大学,姚鼐四世侄孙姚永朴稍早于黄侃在大学课堂上摘段讲解《文心雕龙》,并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精心结撰成一部文章学著作《文学研究法》,“其发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龙》”“体例仿之《文心雕龙》,颇具系统性、理论性”。这一时期,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最受学生欢迎者当为黄侃,其《文心雕龙札记》是“自1914年至191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授课讲义”。(见李建中主编《中国学术档案大系·龙学档案》)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学生因为《文心雕龙》课程问题要求撤换老师的事件:1916年,同为章门弟子的朱宗莱到北京大学任教,亦讲授《文心雕龙》。推测可能是教学效果不及黄侃之故,结果引发学生上书蔡元培校长要求更换《文心雕龙》主讲。(见朱怿撰《朱蓬仙生平事迹》)此事是非曲直姑且不论,但确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文心雕龙》进入北京大学课程并深受学生们喜爱。这里,我们再举一个地方高校的例子。1937年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刊《协大艺文》刊载《文心雕龙上篇分析初步》一文,文章前面有一段背景说明:“本校中国文学系所开专书选读一科中,《文心雕龙》适列其一,本系生与修者七人,采集体研究方式,由俞元桂先生指导。”(见耿素丽、黄伶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文心雕龙学》)这说明《文心雕龙》研修课在当时的地方高校中也有开设。

   梳理“龙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龙学”名著都是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诞生的。如刘永济著《文心雕龙校释》就是其在武汉大学给学生讲《汉魏六朝文学》而写的“讲义稿”(见李建中主编《中国学术档案大系·龙学档案》)从教案讲义最终变成学术经典,由此可见“龙学”之兴离不开教学课堂之助。

   《文心雕龙》走进课程教学为“龙学”培养了大批读者、研究者,这是“龙学”此后百年薪火相传的根本原因。“龙学”史上教学相长的佳话比比皆是,如詹福瑞先生师从詹锳先生:“从恩师詹锳先生学《文心雕龙》。一年间,先生一篇篇讲下来,我一篇篇整理笔记,一篇篇背诵下来,终于有一天感到走近了这座精深的理论楼阁,虽不敢说登堂入室,却似可窥其门庭了。”(《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后记)李建中先生师从杨明照先生:“有幸从著名龙学家、四川大学杨明照教授研习《文心雕龙》。”先生感慨,我们要感谢刘勰,“有了他,摛文无虞”“有了他,余心有寄”“有了他,永不失语”。(《〈文心雕龙〉讲演录》附录)这些年活跃于“龙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多有类似的求学经历,往往师出“龙学”研究的老一辈大家。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们不断将“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新境界。

  展望:重拾诗性文章

   从“现代的科学研究”带给“龙学”的负面影响来看,由于过度强调《文心雕龙》的严密逻辑体系,学者往往把《文心雕龙》仅当作文学理论著作来看待,结果导致了两方面的偏差:一是容易使学者忽视《文心雕龙》的诗性一面;二是容易使学者忽视其文章学的特质。

   首先我们看其诗性的一面。《文心雕龙》固然有“体大思精”的特色,但其自身特质不仅有逻辑性的一面,还有诗性的一面。李建中先生指出:“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典范,《文心雕龙》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诗性和逻辑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海内外的龙学研究,常常过于推崇逻辑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她所特有的诗性智慧,从而遮蔽了《文心雕龙》的东方特色,遮蔽了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文论不同于西方文论的民族特色。”(《〈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是由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决定的。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曾用“文化遗存”的观念来解释这种文化现象:“它可能长期地影响到这些习俗或者技艺,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从这一代继续传到下一代。它们像巨流一样,一旦为自己冲开一道河床,就成世纪地连续不断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稳定性。”(《原始文化》)无论是在文化资源、思维方式等深层次上,还是在言说方式、话语范畴等表面层次上,《文心雕龙》都弥漫着浓厚的诗性智慧。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其诗性方面的内容。根据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李逸津教授的介绍,俄罗斯女汉学家卡·伊·戈雷金娜从《文心雕龙·原道篇》入手,探究原始宗教文化对刘勰文学观念的影响。李建中先生认为,戈雷金娜的研究,其“入思方式及部分结论,对于我们探讨《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文心雕龙〉讲演录》)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学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文心雕龙》,为《文心雕龙》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大陆也陆续有学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文心雕龙》,并且取得不俗的研究成绩。张毅认为,经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对《文心雕龙》创作论有影响。(《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诗学》)闫月珍讨论《文心雕龙》的“器物之喻”(《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把古代文论中普遍存在的象喻思维与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经验相联系,具有人类文化学的方法论意义。夏静分析《文心雕龙》与气学思辨传统的关系(《〈文心雕龙〉与气学思辨传统》),认为“气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完全依靠现代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和分析,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研究《文心雕龙》与传统诗性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回归其真实的文化场景,展现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广的理论前景。

   其次,我们要认真分析《文心雕龙》的文章学特质。五四运动之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文章学著作。如吴曾祺表示服膺《文心雕龙》,“极论文章之秘,识者以为知音。”(《涵芬楼文谈》)章太炎说:“《文心雕龙》于凡有字者,皆谓之文,故经、传、子、史、诗、赋、歌谣,以至谐、隐,皆称谓文,唯分其工拙而已。此彦和之见高出于他人者也!”(《〈文心雕龙〉讲演记录稿》)他主张广义文章学,这与《文心雕龙》的文章学思想一脉相承。五四运动前后,把《文心雕龙》视为文章学著作的人包括林纾、章太炎等,持此观点的还有青年才俊刘师培、黄侃等。刘师培把《文心雕龙》视为文章学论著,并且认可其文章学思想体系。他说,我们要了解文学变迁,“非证以当时文章各体,不足以考其变迁之由。”(《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所谓“文学”实即包括“赞颂铭诔之文”等“各体文章”在内,是大文章观念,而不是现代以来的纯文学观念。黄侃对《文心雕龙》的文章学特质判定是非常明确的,其《文心雕龙札记·总术篇》云:“彦和虽分文笔,而二者并重,未尝以笔非文而遂屏弃之,故其书广收众体,而讥陆氏之未该。……案《文心》之书,兼赅众制,明其体裁,上下洽通,古今兼照。”(《文心雕龙札记》)文备众体,黄侃揭示的正是《文心雕龙》广义文章学的基本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运动以后,有不少受现代文学观念影响的新派学者用纯文学的标准去评判《文心雕龙》,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定义太宽泛、文体杂乱。如霍衣仙在谈到《文心雕龙》的“失败处”时说:“文学定义太广泛,则议论必流于肤浅。……其文学定义,与章太炎氏‘凡以文字著于竹帛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之定义相同,故将经史子集、百家九流,冶于一炉而谈之。内容既如此包罗万象,议论之有‘搔不着痒处’,近于肤浅,为必得之咎矣。”(《刘彦和评传》)又如杨鸿烈,一方面,称刘勰是中国“第一个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相当于欧洲文学上的“法定的批评”;另一方面,又指出《文心雕龙》全书的“根本缺点”:“在这样文学观念明了确定的时代,偏偏这位不达时务的刘彦和就来打破这样的分别,使文学的观念,又趋于含混!又使文笔不分!”“这样一来,就把一个已经成就了的明白、具体、完全的文笔定义,搅扰得一个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的了!”(《〈文心雕龙〉的研究》)

   由此观之,五四运动前后开启的中国学术现代进程,对“龙学”此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助作用,但“以西释中”“以西构中”也给“龙学”带来了不小的损伤。今天看来,这种研究倾向最大的不足,就是把《文心雕龙》仅仅当作“文学理论”著作,而忽视其原本是文章学著作的特质。张少康先生认为,20世纪“龙学”的理论研究是“重中之重”,其主要成绩突出表现在“重视了理论体系的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文心雕龙研究》)。单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文心雕龙》,忽视了其中涵盖面更广且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学特质。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偏向于纯文学作品,而文章学研究的对象则包含各种文章创作,范围要广泛得多。从纯文学文体入手,《文心雕龙》中许多文体就无法进入“龙学”研究的视野。

   以纯文学的观念来看《文心雕龙》,更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轻视了文章学的实用功能。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非常重视文章之功用的。刘勰说:“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文心雕龙·序志篇》)“五礼”“六典”“君臣”“军国”,这些是军国大事,在这些领域中,文章要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文心雕龙·书记篇》中谈到一些日常生活使用的文体如簿、录、契、券、状等,这些也是文章。刘勰的观点是,大到军国大事,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文章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如果从纯文学的视角来看,这些文章都缺乏审美功能,都不属于文学研究的范围。所以,《文心雕龙》中许多文体没有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中国文章学久远的实用传统也由此被慢慢疏略了。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文章学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是基于文章创作实践的理论,也是指向文章创作实践的理论。丰富性和鲜活性是中国文章学的固有特点。因此我以为,纯文学理论既涵盖不了中国古代文章创作的丰富历史,也指导不了中国当下文章创作的鲜活实践。

   纯文学理论更重视“道”而忽视“术”,以《文心雕龙》为标志的中国文章学既重“道”,也重“术”。《文心雕龙》有《原道篇》又有《总术篇》。文章学落实到文体、字法、句法、篇法的研究上,比各种所谓“理论”的研究更具体丰实。《文心雕龙》讨论各式文体时,都本着“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文心雕龙·序志篇》)的理路来阐释,关注文体的源流、基本内涵、代表作品和体式规范。《文心雕龙》还有《镕裁篇》《声律篇》《章句篇》《事类篇》《练字篇》等,关注文章的剪裁、声律、用事、字法、句法和篇法。这些形式层面的讲究相比抽象的纯文学理论,更具体实在、更有可操作性。这些内容也是历代文话涉及的主要方面,因此,也是中国文章学固有的传统。但如果从纯文学理论的角度审视,这些固有的富有特色的“术”层面的思想往往容易被忽视。

   近些年,关于《文心雕龙》文章学特质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们关注。吴承学先生指出,在中国文章学史上,最早初步构建中国文章批评理论体系的,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章学”(《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我们当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基础,全面审视《文心雕龙》的文章学体系及其特质,从而推进中国文章学体系的理论建构。

   回顾“龙学”百年历程,我们得到几点启示:“龙学”要继续发展,必须进一步融入当代学术进程,融入当代社会实践,回应当代学术问题;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尝试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龙学”文化,继续培养一代又一代“龙学”的学习者、爱好者、传播者和研究者;必须根植传统文论的固有特色,以文化自信之姿,实现中西文论的互学互鉴。

(责编:罗知之、杨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