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数字化正在改变非遗的传播方式

发布时间:2024-11-17 19:40:11 来源: sp20241117

  【文化评析】 

  2023年“非遗广州红”网络宣传活动以“非遗粤传承 漫步广州红”为主题,联动广州本地一百多个城市空间打造非遗主题漫步地图、非遗奇妙剧场巡演、元宇宙漫步街区三大板块活动,展现贴近生活又丰富多元的“互联网+非遗”生活方式。其中,“非遗主题漫步地图”打卡活动自11月17日上线以来,微博话题“非遗广州红”点击总量超1.6亿。作为新的载体,数字加速了非遗的传播,数字与非遗的奇妙“混塔”已经是基本的社会事实。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这种组合必定会进一步开疆拓土。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科技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文化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坚实基础。其中,文字作为人类交流事务、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明的演化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需要口耳相传的知识、眼见为实的技能被记录下来,后人也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新迭代。而且,不少由于种种原因失传的技艺,也因有了文字的记录而在新的时代得以复原、更新。

  笔者曾在安徽祁门、岳西一带乡野寻访古旧戏台。地处山区,相邻的村子,口音也着实有异,不少本地人都不明所以。然而,散落在乡野的这些古旧戏台的文字、碑铭所记述的戏班、戏目、演员则将这些言语不通的村落连缀成一个整体。就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字社会的生命力明显胜于无文字社会。到了近现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录音笔这些工具,很难想象会有当下口述史的盛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变革性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态与艺术形式。

  在“话匣子”(广播)来到中国之前,在北京老天桥和天津等地以露天撂地卖艺维持生计的相声,虽以语言表演为主,却有着更多体态动作。事实上,边唱太平歌词边白沙撒字“圆脸子”(招呼人),是当年相声艺人入门必练的基本功。因为露天撂地,要四围的观众都能看见,对口相声的两个艺人是面对面表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话匣子”的日渐盛行,口才好、声音好的相声艺人与“话匣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进而,因为“话匣子”的介入和影响,相声艺人的口齿清楚、声音个色益发重要。到改革开放前广播“一统天下”的那数十年,相声也从原本是“看”,转型为主要是“听”,以致白沙撒字这一演员基本功逐渐失传。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直至当下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的盛行,相声又开始向表演回归。哪怕是隔着大小不一、形制迥异的屏幕,“看”至少不逊色于“听”。这使得纵然不再白沙撒字,相声演员的容貌、服饰、体态、表情甚至眼神再次具有了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在相声的百年演进中,广播、电视、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传播方式,它们实实在在地参与了相声的制造与生产。以不同方式传播的相声,明显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态,培养了不同的受众,也造就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与审美实践。

  国学大家钱穆曾指出,经过文字的记述加工,《诗经》中的“国风”已经不是纯粹意义用方言传诵的“民歌”,写下来的“国风”因为文字这一载体而具有了更广的传播范围、受众和普遍性,与“雅”“颂”并无本质差别。以此观之,亦如相声,作为新的技术、载体,数字化不仅是当下非遗必然有的保存方式、传播手段,会助力非遗的保护、传播与传承,它同时还在生产着非遗,至少是使“实体”的非遗出现了“数字非遗”这种新形态。它们有着各自的受众、流布的场域。这些新形态,共同构成了今天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样态。

  数字化正在打造、革新着非遗的形态与生态,是非遗传播也是非遗传承的革命性力量。借助它,非遗更能有效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传播,也就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生活传承。

  (作者:岳永逸,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编辑:姜雨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