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也爱“高科技” 电灯照亮紫禁城

发布时间:2025-01-05 20:46:03 来源: sp20250105

  19世纪电灯的发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这种照明技术很快传入了我国。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准备还政光绪帝,退居西苑(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附近)颐养天年。时年上半年,清政府从祁罗弗洋行,购买了蒸汽直流发电机及电灯材料,将其安装在仪銮殿西墙外的盔头作胡同内。11月,上述设备安装完毕,为西苑供电,同时西苑电灯公所成立。12月29日,光绪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电灯照耀于禁林。”由上可知,清代宫廷最早的电灯安设在西苑。另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在耶律楚材祠南侧(今颐和园文昌阁附近)安设发电机组,为颐和园供电,并成立颐和园电灯公所,管理园内电灯事物。由于清廷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相比于西苑、颐和园而言,紫禁城内安设电灯的时间较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紫禁城中开始安装电灯。此时,慈禧已在颐和园、西苑使用电灯多年,充分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清末舞蹈家裕德龄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宫,为慈禧担任了两年的御前翻译。她在《慈禧野史》中回忆道:“慈禧对于别的新思想或新器具,大都没有什么好感,唯有对于电灯,却是特别的欢喜……”此外,据《北京电力工业志》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十七日,清政府批准成立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向京城供电。此时居住在宁寿宫的慈禧,有意在居住处使用电灯。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奉宸苑购买了大悲院朝房25间,用于安设发电机器,并成立宁寿宫电灯公所,隶属于西苑电灯公所管理。大悲院朝房位于北池子大街的西北角,距离东华门约500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双双崩逝,但宫廷电灯线路的扩建,并没有因此止步。宣统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颁懿旨,要求在建福宫、长春宫、御花园各宫内外安设电灯,且电灯安设首先从建福宫正殿开始。其中,建福宫、长春宫在内廷西部区域,御花园在内廷中轴线区域。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紫禁城内廷区域建筑内的电灯基本安装完毕,供电方式也进行了修改,改为由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供电。

  故宫藏老照片中,有20世纪初的乾清宫殿内照片。照片中,宝座的上方、正大光明匾额的前方,悬挂有一盏吊灯。此吊灯由灯架、灯罩、电线和灯泡组成。灯架含小孔径支架管7根,镂空圆弧形装饰板6个,以及底部中心的灯罩1个。各支架管内均含电线。灯罩内含有灯泡,而各支架管的端部,均向下挑出一个灯泡,犹如皇帝冠冕边上的一排排垂珠。此吊灯的造型,颇具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

  清末及民国时期,宫廷内所用灯泡均为进口。故宫亦藏若干老式进口灯泡,例如其中一只长约12厘米,宽口处直径约6厘米,玻璃罩面的“PHILIPS”字样清晰可见。此灯泡由卡口底座、金属架、钨灯丝、中间的玻璃支柱、玻璃泡组成。金属架主要起固定、支撑灯丝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钨丝作为加热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热稳定性,因此寿命较长。灯泡内有若干组钨灯丝缠绕在金属架上,以增大灯丝的总长度,提高发光的效率。上述灯泡的使用,可反映百余年前的紫禁城,对国外照明技术及材料的认同。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了自己与电工的一段奇缘。清末民初,骑自行车在北京成为一种风尚。1922年溥仪大婚,溥仪的堂弟溥佳就送了他一辆自行车作为贺礼。有一天,溥仪在御花园里学习骑自行车,在拐角的地方差点撞到一个人。此人跪在溥仪面前不走,说给万岁爷请安。溥仪看他满脸胡渣,知道不是宫里的太监,便问他是干什么的。此人回答说是宫里的电工,在宫里负责安装维修电灯,并希望溥仪赏赐给他一个官爵。溥仪想了半天,给这名电工封了个“镇桥侯(猴)”。此电工十分感激,果真找内务府要“官诰”去了。这段史料说明,在民国中期,紫禁城里的电灯供应及维护措施,已经比较成熟了。

  (周乾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