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百里“无人区”,“最美”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4-11-27 08:42:19 来源: sp20241127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古丽”,常年驻守在中吉边境一线的百里“无人区”。饮露餐风、星辰为伴,用巾帼担当守护着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步调要一致,内务要整齐”

  不是兵,却要以兵的标准要求自己。8号护边员执勤房,是30个“古丽”在戈壁上的“家”。

  执勤房内,炉火熊熊、温暖如春。窗台上,天竺葵花开正艳。铺位上,被子叠成一个个四四方方的“豆腐块”……

  执勤房门前的边防公路通往中吉3号界碑,平时除了在山里值守的边防官兵和护边员,民用车辆几乎不会走这条路。阿孜古丽·热依木和姐妹们走在巡逻的路上,总是高高举起五星红旗。

  检查边界标志和边防设施、制止非法狩猎、协助开展党的边防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护边员的工作较为琐碎,但每一项都须得尽职尽责。

  “我们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穿上这身护边员的服装,在祖国西北的边境线上巡逻,好像自己是一名女兵,为国守边,我们感到骄傲。”她说。

  巡边的路上偶尔会发生意料之外的状况,比如被积雪掩盖的坑崴了脚,比如和野生动物正面遭遇……她们从未因此打过“退堂鼓”。

  “坚韧的蒲苇,从不向风沙低头”

  今年是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在护边员岗位上工作的第7年。到10月5日,她就满30岁了。

  她坦言,7年间,有过几次离开的念头,离“辞职”最近的一次,她甚至都面试了县城一家超市的收银员,“每月2300元工资,转正后加上提成能拿到2500元。当护边员每个月只有2000元,家里孩子小、老人身体不好,处处都需要花钱。”

  “可能边境线上有‘吸铁石’,一回到这里,我什么想法都没了,看到姐妹们,我觉得我离不开她们,更离不开这里。”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说。

  8号执勤房不远处,有一道长25米,高1.5米的防洪坝,每年夏天洪水下来之前,她们都会去检查和加固坝体。8号房门前洪水留下的大坑,被她们因地制宜改造成了一条200米长的泄洪水渠,洪水下来了,还能用来浇灌菜地。

  7年,青春在戈壁上闪光。当护边员的这段经历,成为她生命中最美的记忆。“也许有一天我还是会离开这里,但那肯定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选择。我来的时候,这里光秃秃的,现在,它有了‘家’的样子,真走了,心里一定会难过。”

  “我爱你,中国”

  在8号执勤房里,“妇女微家”的牌子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个人胸前佩戴着工会会徽。

  “桌椅、烧水壶、电饭锅……这些都是乌什县工会发的,县妇联逢年过节也会来慰问,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阿孜古丽·热依木说。

  女子护边员分队里,不少人都经历过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惠民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从卡里有钱到家里有车,从上得起学到教育公平,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安居……沐浴着党的关怀,边疆群众的腰杆直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商量好了,要一起写入党申请书。”阿孜古丽·热依木说,“别迭里口岸就要开通了,在这之前,我要和大家一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许未来这条边防公路上会有很多游客经过,我还要多学一些技能和本领,既要为祖国守好边境线,也要为各族群众服好务。”

  走出8号执勤房,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古丽”们的笑容像花儿一样。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尚杰、赵明昊 通讯员邓丽娟、王举南) 【编辑:李岩】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